丹阳镇 (淅川县)
外观
九重镇 | |
---|---|
镇 | |
坐标:32°41′50″N 111°47′34″E / 32.6972°N 111.7928°E | |
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上级行政区 | 淅川县、邓州市 |
村级区划单位数 | |
面积 | |
• 总计 | 134 平方公里(52 平方英里) |
人口 | |
• 總計 | 5.4万2,008年人 |
• 密度 | 0.0403人/平方公里(0.104人/平方英里) |
时区 | 北京时间(UTC+8) |
行政区划代码 | 41 13 26 105 |
邮政编码 | 474450 |
电话区号 | +86 (0)0377 |
丹阳镇,原名九重镇,古称九重堰,因九重水堰而得名。是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辖的一个镇,在淅川县的东南部,地处两省四县市(河南邓州市、淅川县,湖北丹江口市、老河口市)结合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陶岔渠所在地,全镇总面积134平方公里。[1]
历史
[编辑]镇名由来
[编辑]古人在这里兴修水利,建有九重水堰故称九重堰。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资料都将该地称为九重堰。[2][3]近代声称是蒙古人的后裔在此修建九重院而得名之说实为误传,这种谬传是因堰和院的读音近似造成的。
历史沿革
[编辑]- 古代为九重堰
- 1958年建九重人民公社
- 1972年前隶属于邓县,之后划归淅川县
- 1984年改九重乡
- 1996年升格为九重镇
民族
[编辑]九重境内居民以汉族人为主,分布有少量蒙古族,元朝末年的公元1368年,朱元璋进攻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元惠宗妥懽贴睦尔北上逃回蒙古,元镇殿四陀王也准备北逃之际,明军将雁门关封锁,无奈之下,慌忙南逃,途径河南濮阳并与明军再次一战,但以失败告终,四佗王在交战中失踪,孙子为保全性命,遣散了军队兵马,渡过黄河,一路逃至镇平晁陂镇一带,发现此地不宜隐蔽,于是又向西逃亡,直到在现在的九重镇落脚,从此安居于此地。[4]1949年后,九重镇的蒙古族人一直要求恢复自己的民族,在1982年人口普查后,经上级部门考证,使他们恢复了自己的民族。如今,这里的蒙古族人分布在19个自然村,约1200多户5600余人,经过几百年的变迁,他们的习俗跟汉族已经没有差别。[5]
名胜古迹
[编辑]- 唐王桥遗址
-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风景区
- 张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九重镇简介. 金农网.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3).
- ^ 清代书籍《虞初续志彭—夫人家传》中这样的描述:“夫人姓王代,邓州九重堰人。曾祖以吏为垫江主簿,父懋恕,贡士,为密云令。”
- ^ 王辅. 《日军侵华战争》.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0.///书中载:山田三郎少将指挥的第86旅团,以独立步兵第385、第387大队为基干,由白河向西经穰东、高台庙、文渠集、半店、九重堰、泉店,攻向李官桥。
- ^ 南阳蒙古族历史与现状研究. www.xzbu.com. [202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2).
- ^ 【本地简介】淅川县名镇之一~九重镇_腾讯新闻. 腾讯网. [202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