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林村 (內埔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林村
地图
坐标:22°39′19″N 120°36′30″E / 22.655278°N 120.608333°E / 22.655278; 120.608333
國家 中華民國
縣市屏東縣
鄉鎮市區內埔鄉
政府
 • 村長鄭永烘
人口(2022年4月)
 • 總計1,708人
 • 戶數601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村里代碼10013130016
毗鄰內埔鄉龍泉村、老埤村、東片村、東勢村

中林村位於屏東縣內埔鄉,為平埔族馬卡道族為主體之村莊。有小中林(新杜君英)、中林、大埔三處聚落,傍山而建,圍繞著中林教會為中心。當地除了平埔族外,也有部分閩客與少數外省移民[1]:120,帶來了多元的文化景觀。

歷史

[编辑]

坪頂山一帶原荒無人煙。乾隆年間,來自今日萬丹鄉一帶(包括上淡水社下淡水社萬丹社等)的平埔族先祖,在清廷施行的屯番政策下,被系統性地移往南坪地(今內埔鄉中林、老埤、龍泉一帶),而建立起村莊[1]:109。因其中有一處屯墾地鄰近民變領袖杜君英的起事地點,有杜君英庄之稱[註 1]

縱然清廷曾嚴禁萬丹、竹田至內埔一帶的熟番將土地賣斷與漢人,然而,在漢人的進逼下,平埔族仍大量移出原居地[2]:77,而杜君英庄也逐漸變成了一個規模巨大的聚落,據說全盛時期共有一千多戶,並留下「庄頭做戲,庄尾不知」的諺語[1]:125

西元1870年代,傳教士李庥馬雅各等人進入杜君英庄傳教,並得村民奉獻土地,建立杜君英教堂。光緒十六年(1890)後,杜君英庄飽受洪水侵擾之苦,許多村民遷至附近地勢較高處[3]:592。在平頂山山腳的聚落以原居地為名,稱做新杜君英庄,又稱坪腳。明治三十一年(1898),一次大水沖毀舊杜君英庄,教會決議在坪頂山上重建教會(今中林教會),信仰基督教的村民們,也在教會附近築屋而居[註 2],因位在林野之中,而稱做中林[3]:591。因掘井需要,有一小部分居民遷至南方不遠處的出泉點而居,形成大埔聚落[1]:121

日治時期成立的臺灣鳳梨株式會社相中中林村、龍泉村共數百甲的土地,開闢農場,以種植鳳梨為主,有「鳳梨山」之稱。行政規劃上原屬阿猴廳港西中里老埤庄,再歸高雄州潮州郡老埤 。戰後以最大聚落中林為名,沿用至今[3]:591

民國四十三年(1954)村中的大片土地劃為臺灣省農業專科學校(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一部分,故今日村內主要幹道處有不少外地年輕學子居住。

人口

[编辑]

西元1897年,日本政府所做的熟番社數及人口調查中,杜君英有一百八十八戶九百四十四人、中林則有四十八戶三百七十七人[5]。西元1903年的資料則多了新杜君英庄,有三十八戶兩百六十一人,而舊杜君英庄已無紀載[6]

文化

[编辑]

今日平埔族傳統的阿姆祖信仰已式微,七成左右的村民都是基督教徒[7]:37。承繼了杜君英庄之名,中林村也有杜君英事件留下的歷史遺跡。平埔族群大多數為潘姓,占了村莊近半數人口,也有少數是等姓,因其上淡水社下淡水社的歷史背景,今日被分類在馬卡道族塔加里揚社群

信仰

[编辑]

清朝後期,傳教士認為此地的信眾前往阿猴教會禮拜過於不便,故在西元1872年成立杜君英教會,供周圍的平埔居民及客家信徒聚會[8]林少貓事件中,新杜君英因有一位抗日人士林文達而遭日本軍隊攻擊,幸運的是,日本人下令放過基督教徒,故中林村得以維持至今[9]

以漢人信仰為主的坪腳慈鳳宮,主祀的是當地頭人潘寶[10]:83。據說潘寶曾是杜君英的左右手,事敗之後帶著兵士建立起杜君英庄。[1]:118

杜君英庄認同

[编辑]

雖然舊杜君英庄已消失上百年,但仍舊存在許多屏東縣民眾的心中。根據田野考察的結果,屏東平原至少有十四處村落可以採集到有杜君英庄先民移居的口碑,形成了特殊的杜君英庄認同[1]:126。在舊杜君英庄完全毀庄之前[註 3],仍有居民他遷其他村落,值得一提的有:一、其他平埔族部落如老埤餉潭等處; 二、鹽埔鄉溪埔寮聚落多數村民,其祖先都來自於杜君英[3]:341[7]:27; 三、在下淡水溪整治計畫(1927-1938)後,屏東平原許多河灘新生地被用來開闢農場,也吸引了庄民的移入,如長治鄉和尚寮、屏東市海豐高樹鄉尾寮等地[1]:126

另見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此杜君英莊並非在中林村範圍內,而是在建興村與東勢村一帶。日治時期整治高屏溪後,該地不再受洪水侵擾,而建立了新的聚落,今日稱做「大和社區」,絕大多數都是大路關遷移過來的客家居民。故今日所稱之舊杜君英莊其實是大和社區。
  2. ^ 據說杜君英的平埔信眾為了防止反教者破壞禮拜堂,而圍繞著禮拜堂而居[4]
  3. ^ 劉還月推測是大正九年(1920)或昭和九年(1934)的嚴重水災[7]:51

參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林欣慧, 吳中杰.《屏東地區馬卡道族語言與音樂研究》 屏東市: 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 ISBN 9789570244748
  2. ^ 翁佳音、陳怡宏,《平埔蕃調查書》(臺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
  3. ^ 3.0 3.1 3.2 3.3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2001。
  4. ^ 教會史話494 http://www.laijohn.com/book5/494.htm
  5. ^ 「熟蕃社數及人口戶數表」(1897-06-01),〈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十一卷土地及家屋戶籍人事〉,《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1094011。
  6. ^ 「熟蕃社ノ現狀調查」(1903-06-01),〈明治三十六年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永久保存第六十一卷調查課〉,《臺灣總督府檔案.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254059。
  7. ^ 7.0 7.1 7.2 劉, 還月. 《馬卡道民族誌》 初版. 屏東市: 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1996: 380. ISBN 9570077492.
  8. ^ 教會史話441 http://www.laijohn.com/book5/494.htm
  9. ^ 教會史話426 http://www.laijohn.com/book5/426.htm
  10. ^ 吳豪杰(2017)。屏東內埔地區杜君英形象及其文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vxn9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