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华文明五千年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文明五千年清朝晚期以来中文世界中的一种常见说法,指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此说法最晚到20世纪初开始流行起来,以显示中国或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且有时会成为民族主义叙事的一部分。[1]类似的表达方式有“中国是个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上下五千年」等。尽管中国上古时代历史的考古依据至今尚不充足,但中国人普遍相信中国历史至少有五千年,并将中国视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依据[编辑]

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统治中原的世袭制朝代。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做出的结论,夏朝起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大多文献将历史人文的开端放在了五帝时代,而作为五帝之首的黄帝大约是在夏朝之前近一千年。根据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推算,认为以上共五帝,历时341年,认为黄帝元年应为公元前2698年。这样算来,中华文明从黄帝时算起,就有接近于五千年的历史。[2] 此外,有学者考证认为在黄帝之前还有一个部落首领为炎帝的时代,炎黄合称(见炎黄子孙)成为中国大众意识中的中华文明的开始。这样无论始自黄帝还是之前的炎帝,“中华文明五千年”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说法。[3]

使用[编辑]

清末《滿蒙漢合璧教科書》的〈中國〉部分

据考证,最先提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人是清朝初年的意大利传教士。1650年左右的清顺治帝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来到中国,他来中国的首要目的是传教,与此同时,他还是一名汉学家,对中国文化比较了解,也是向欧洲系统介绍中国地理、文化、历史、语言的第一人。在他的《中国上古历史》一书中,涉猎庞杂,也是第一个提出中华五千年概念的人。[4]

到清朝晚期“中国五千年文化”之说法已逐步为清朝政府官方认可并加以推广,比如清末由清朝学部审定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教科书》一开篇就说“中國之建邦,遠在五千年以前,有世界最長之歷史。又有其文化為古來東洋諸國之冠...”。[5][6] 清末滿漢蒙三語教科書《滿蒙漢合璧教科書》的“中國”部分也说“我中國居亞洲之東,氣候溫和,土地廣博,人民繁夥。五千年前,文化已開,地球上最有名之古國也”,等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于1912年初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中華民國元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公开承认了“五千年说”。在此期间中国亦曾经兴起一股“黄帝热”。[7]

此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变得更加流行。其类似说法亦纷纷出现,逐渐成为在中国流行的说法,比如中国大陆作家林汉达曹余章编著的关于中国历史的通俗历史读物就以《上下五千年》为名。

质疑[编辑]

尽管“中华文明五千年”成为流传于中国的常见说法,中国内外特别是在西方学界看来,中华文明只有3000多年信史,而不认可是5000年。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有不少人质疑夏朝是否存在,将其视为傳疑時代而非信史。如果从被中外史学界公认存在的其后的商朝开始算起,中国只有3700年左右的信史,离5000年仍有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部分中国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不止五千年,比如有说法称距今8000年前,中国大部地区出现了秩序井然的社会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化,产生了较为先进复杂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系统,同时当时中国大部地区文化已经初步交融联结为一个雏形的“早期中国文化圈”,有了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萌芽。因此,8000年前已经迈开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步。[8]

参见[编辑]

注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