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盟国侨民集中营
外观
上海盟国侨民集中营 | |
---|---|
日本集中营 | |
位置 | 中华民国上海 |
运行时间 | 1943年1月–1945年8月 |
囚犯类型 | 主要为英国、美国等与日交战国在沪侨民 |
囚犯数 | 6200人 |
解放者 | 中华民国,1945年8月 |
著名囚犯 | J·G·巴拉德、郭时济 |
上海盟国侨民集中营(日本称上海敌国人集团生活所,简称上海集中营,英語:Shanghai Civil Assembly Center)是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并占领上海租界后在当时中华民国上海建立的集中营,专门收容被日本视为敌国的在沪侨民。共有九个,分别为浦东集中营、龙华集中营、闸北集中营、沪西第一集中营、沪西第二集中营、沪西第三集中营、沪西第四集中营、教会人员集中营和意大利人集中营,至1944年9月底共收纳6200人,来自英国、美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苏联等国家[1] 。1943年1月29日,上海集中营正式启用并一直使用到日本投降即1945年8月。上海集中营以浦东集中营与龙华集中营为最大和最出名,其中龙华集中营因电影——太阳帝国而广为人知。
历史
[编辑]分布
[编辑]上海盟国侨民集中营原共有8个,1943年9月日本的盟友意大利王國投降后,专设一个关押意大利人(主要在天津意租界)的集中营,增加至9个。至1944年9月底,上海集中营分布情况如下[1]:
集中营名称 | 地址 | 原为 | 现况 | 关押人数 | 主要侨民来源 |
---|---|---|---|---|---|
浦东集中营 | 今东方明珠电视塔北面江边 | 英美烟草仓库 | 已拆 | 1112人 | 英国:903人 |
龙华集中营 | / | 江苏省省立上海中学 | 上海中学 | 1756人 | 英国:1584人 |
闸北集中营 | 北中山路2566号 | 大夏大学群贤堂 | 华东师范大学群贤堂(文史楼) | 1056人 | 英联邦:669人 |
沪西第一集中营 | 愚园路404号,地丰路8A号、10号 | 工部局西童学校 | 市西中学 | 877人 | 英联邦:842 人 |
沪西第二集中营 | 大西路63号、65号 | 军营 | / | 456人 | 英联邦:408人 |
沪西第三集中营 | 大西路301号 | 哥仑比亚乡村俱乐部 | 延安西路 1262 号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 331人 | 英联邦:283人;以老弱者居多 |
沪西第四集中营 | 林肯路70号 | 原为中国银行职工住房,1937年淞沪抗战损毁,后改为隔离病房 | 天山路、中山西路交界东北角 | 325 人 | 英联邦:282人 |
意大利人集中营 | 罗别根路 | / | / | 33人 | / |
教会人员集中营共有6处,且还收容来自上海以外地区的传教士,具体分布如下:
集中营名称 | 地址 | 原为 | 现况 | 关押人数 | 主要侨民来源 |
---|---|---|---|---|---|
上海徐家汇传教士中心 | 徐家汇 | / | / | 55人 | 美国:25人 |
耶稣会神学院神父集中营 | / | / | / | 34人 | 加拿大:30人 |
徐家汇圣母院 | 今徐家汇东方商厦附近 | / | / | 39人 | 比利时:11人 |
方济堂 | 吕班路141号 | / | 卢湾区委大院 | 37人 | 比利时:21人 |
首善会 | 吕班路 | / | 卢湾区委大院 | 10人 | 荷兰:5人 |
霞飞路圣心营 | 今淮海中路622弄7号 | / | 上海社会科学院大楼 | 79人 | 美国:42人 |
集中营生活
[编辑]相关作品
[编辑]- 电影《太阳帝国》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上海盟国侨民集中营述论 (PDF).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熊月之). [2014-07-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