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ク詞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ク詞法(日语:ク語法)是日語中、用言詞尾加上「く」以生成表示「~(する)こと/ところ/もの」(~這件事、~這樣的狀態、~這樣一回事)等含義的名詞的詞法(活用形的一種)。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ク詞法相當於用言後接形式名詞「コト」、但記紀歌謡等之中,也有應爲表示「モノ」的含義的例子。

來源

[编辑]

ク詞法被認爲本来是用言的連体形後接名詞「あく」而成、這個「あく」只在「あくがる」(心從本來的處所(あく)離開(かる)的意思、即現代日語的的「あこがれる(憧憬)」)中被發現、但被推定爲表示「こと」「ところ」的形式名詞。奈良時代以前的日語中、作爲特色的是,不支持母音連続的發音習慣、如果用言後接名詞「あく」、連続的母音將會變成融合後的樣子。於是,若是將融合了的状態視作活用詞尾,將會產生相當的不一致性、但如果以名詞「あく」考慮的話、除了一個例外,可以全部統一説明。

  • 四段活用動詞「いふ」、並非未然形+「く」、而是連体形「いふ」+「あく」而成「いはく」
    ipu + aku → ipuaku → ipaku
  • サ変活用動詞「する」、並非終止形+「らく」、連体形「する」+「あく」而成「すらく」
    suru + aku → suruaku → suraku
  • 形容詞「安し」、連体形「安き」+「あく」而成「安けく」
    yasuki + aku → yasukiaku → yasukeku
  • 否定的助動詞「ず」、連体形「ぬ」+「あく」而成「なく」
    nu + aku → nuaku → na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