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東方語言文明學院
Inalco | |||
---|---|---|---|
校訓 | 接觸世界(Reach out the world) | ||
創辦時間 | 1669 | ||
學校類型 | 公立大學 | ||
捐贈基金 | 14M€ | ||
校長 | Jean-François Huchet | ||
教師人數 | 200 | ||
學生人數 | 8,000 | ||
博士生人數 | 300 | ||
校址 | 法國巴黎 | ||
網站 | http://www.inalco.fr | ||
|
國立東方語言文明學院(法語: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簡稱Inalco)是法國一所研究中東歐、非洲、亞洲、美洲和大洋洲語言的研究機構。
歷史
[編輯]早期歷史可以上溯到1669年,1795年則以東方語言專校(École spéciale des langues orientales)之名,與綜合理工學院、國立工藝館和高等師範學院一同由法國政府正式頒令設立。校名中「東方」象徵的並非指遠東世界或地理概念上的亞洲,而是法國身處的歐洲文明之外的文明圈世界,意味著它被賦予致力於培育法國知識精英理解外部世界的使命。
研究範圍
[編輯]歷經多次改革,目前該學院是法國一所享有極高國際聲譽的專門研究中東歐、非洲、南亞、東南亞和東亞語言與文明的國立高等教育與科研機構。該校教授近百種語言,研究範圍涉及歷史學、人類學、國際關係、語言學、社會學、考古學、藝術、文獻學、經濟學、傳媒等諸多人文與社會學科。該學院屬於法國精英教育系統的「大型機構」(Grand établissement),法國目前三分之一的外交官、大使均出自該學院。
地位
[編輯]在世界範圍內,該學院與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等機構共同組成歐美該領域的權威學術機構。但是,該校歷史最為悠久,規模也最為宏大。在法國,該校與法國遠東學院同為法國亞洲研究的重要機構,但後者主要集中於考古、歷史與文獻學等傳統東方學領域,並僅承擔較少的教學職能。
該學院自1840年即講授中文,幾乎所有法國重要漢學家,包括儒蓮(1799-1873)、沙畹(1865-1918)、葛蘭言(1884-1940)、伯希和(1878-1945)、戴密微(1894-1979)、謝和耐(1921-2018),均曾在該校學習或任教。著名人類學家喬治·杜梅吉爾、莫里斯·里納爾等人也曾在該校任教。曾在該校任教的華裔學者包括熊秉明(1922-2002)、程抱一、程艾蘭等人。2018年1月8日,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在中國西安的一次公開演講中曾指出,兩個多世紀以來 該學院「一直是法國與歐洲漢學跳動的心臟」。
新生入學Inalco後,接續每學年需面臨嚴酷的淘汰機制,新生從入學年至畢業年,能升上新一年級的學生數呈等比遞減。它致力於語言與文化研究、國際貿易、外交人員與國防安全專才培訓,入學學生需受除法語外的第二/第三外語培訓並被要求專精深入專研該語言/文化,其師資來自法國文化、經濟、外交部門,法國國家軍事學校戰略研究所(IRSEM)、歐洲國防智庫等單位,為法國對外語言、文化研究、對外貿易、外交及國防安全人才的特殊培訓學院。2011年九月,學校主體部分遷入位於巴黎13區(Le Pôle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巴黎七區的老校區則集中了該校的研究中心與博士學校。[1]
2010年,簽署「巴黎城市索邦大學(USPC)協議」。該學院作為法國傑出高等研究項目USPC八校成員的四大學院之一,與巴黎政治學院、法國高等公共高等衛生健康研究學院(EHESP)、巴黎地球物理研究學院(IPGP)三所學院以及四所巴黎大學——巴黎第三大學(新索邦大學)、巴黎第五大學(笛卡爾大學)、巴黎第七大學(狄德羅大學)、巴黎第十三大學(聖丹尼斯大學)——共同獲得法國政府的重點投資。
學術研究
[編輯]主要從事對西歐以外的全球語言與文明的學術研究,在法國承擔了有關中歐、東歐、亞洲、大洋洲、非洲和美洲研究的高等教育和研究職能,提供從學士、碩士到博士研究階段的系統教育,由十二個系組成:非洲、美洲、阿拉伯、南亞、東南亞、中國、歐亞、中歐、東歐、希伯來、日本、俄羅斯、多語言處理。此外,該校還設有國際經濟、對外法語、國際關係、傳播學和跨文化教育等學程,並設有眾多研究中心。
在21世紀初,該學院擁有來自100多個國家的近8000名註冊學生,其中約300多名為博士生。該校有專任教授、副教授200餘人,外聘教師來自全球各地,超過300人。該校與全球90多所著名高等院校擁有合作關係。Inalco擁有10多個研究團隊,其中多個研究團隊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法國高等發展研究院IRD等研究機構合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