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損傷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創傷 (人類)
損傷
遭受創傷的病患接受膝部X光檢查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急診醫學、​創傷學
ICD-11NF2Z
ICD-10T79
DiseasesDB28858
MedlinePlus000024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損傷[1][2](英語:injury)或傷害,是內外環境中有害因子刺激的強度、持續時間等超出細胞和組織適應性反應的能力,細胞及間質的代謝、結構出現的異常變化。

ㄔㄨㄤ[3][4](trauma)或外傷[5][6](external injury),屬於一種損傷,是因物理、機械和人為等外力因素作用,使組織結構完整性被破壞或功能障礙的異常變化;常指外力對身體造成的傷害[7]。這可能是由意外事故跌倒撞擊武器等原因引起的[7]重大創傷是可能導致長期失能死亡的創傷。

2013年,全世界有480萬人死於創傷,而1990年為430萬人[8]。在這些死亡中,有30%以上是運輸相關的傷害[8]。2013年,有36.7萬名五歲以下兒童死於創傷,而1990年為77.6萬[8]。創傷佔全部死因中的9%,並且是世界上第六大死因[9][10]

分類

[編輯]
2012年每百萬人傷害致死比率
  203-358
  359-428
  429-483
  484-559
  560-637
  638-716
  717-817
  818-939
  940-1,140
  1,141-2,961
2012年每百萬人故意傷害致死比率
  14-65
  66-89
  90-114
  115-137
  138-171
  172-193
  194-226
  227-291
  292-379
  380-2,730

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ICECI英語ICECI醫療分類碼英語Medical classification》(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External Causes of Injury),損傷可依照下列方式分類:

  • 損傷的機制
  • 造成損傷的物體或物質
  • 損傷的位置
  • 受傷時的活動
  • 相關人的意圖

以及其他模組。這些分類碼可以識別各特定人群損傷的分布,以便更詳細地研究病因和預防措施[11][12]

美國勞動統計局開發了《OIICS職業傷害分類系統》(Occupational Injury and Illness Classification System),損傷可依照下列方式分類:

  • 損傷的性質
  • 受傷的身體部位
  • 來源
  • 造成損傷的事件

OIICS於1992年首次發布,此後進行了數次更新[13]

《OSICS運動傷害分類系統》(The Orchard Sports Injury Classification System)可分類損傷,用於研究特定的運動傷害[14]

依病因

[編輯]

依形式

[編輯]

依部位

[編輯]

依活動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损伤. 術語在線.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簡體中文)
  2. ^ 損傷. 樂詞網. 國家教育研究院 (中文(臺灣)). 
  3. ^ 创伤. 術語在線.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簡體中文)
  4. ^ 外傷;創傷. 樂詞網. 國家教育研究院 (中文(臺灣)). 
  5. ^ 外伤. 術語在線.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簡體中文)
  6. ^ 外傷. 樂詞網. 國家教育研究院 (中文(臺灣)). 
  7. ^ 7.0 7.1 Wounds and Injuries: MedlinePlus. Nlm.nih.gov. [2015-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5). 
  8. ^ 8.0 8.1 8.2 GBD 2013 Mortality and Causes of Death,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age-sex specific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for 240 causes of death, 199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Lancet. 17 December 2014, 385 (9963): 117–71. PMC 4340604可免費查閱. PMID 25530442. doi:10.1016/S0140-6736(14)61682-2. 
  9. ^ The top 10 causes of death. [24 Ma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4). 
  10. ^ Stein DM, Santucci RA. An update on urotrauma. Current Opinion in Urology. July 2015, 25 (4): 323–30. PMID 26049876. doi:10.1097/MOU.0000000000000184. 
  11. ^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External Causes of Injury (ICECI).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4-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9). 
  12. ^ Robertson, LS (2015) Injury Epidemiology: Fourth Edition. Free online at www.nanlee.net
  13. ^ Occupational Injury and Illness Classification System.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4-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4. ^ Rae, K; Orchard, J. The Orchard Sports Injury Classification System (OSICS) version 10. Clin J Sport Med. May 2007, 17 (3): 201–04 [2020-09-30]. PMID 17513912. doi:10.1097/jsm.0b013e318059b5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30). 
  15. ^ Trauma. Dictionary.com. Dictionary.com, LLC. 2010 [2010-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16. ^ reperfusion.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0-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7). 
  17. ^ 瀰漫性軸突損傷.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0-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