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銅鑼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銅鑼鄉 (臺灣)
銅鑼鄉
Tongluo Township
舊稱:銅鑼灣
銅鑼鄉位置圖
坐标:24°29′N 120°47′E / 24.48°N 120.78°E / 24.48; 120.78
國家 中華民國
臺灣省
上級區劃苗栗縣
下級區劃10217
政府
 • 行政机构銅鑼鄉公所
(立法機關:銅鑼鄉民代表會
 • 鄉長謝昌年銅鑼鄉鄉長列表)
面积
 • 总计78.3805 平方公里(30.2629 平方英里)
海拔271 公尺(889 英尺)
人口(2024年12月)(6,227戶)
 • 總計16,265人
 • 排名苗栗縣的第8位
 • 密度208人/平方公里(537人/平方英里)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郵遞區號366
戶政資料代碼10005100
毗鄰苗栗市西湖鄉通霄鎮三義鄉大湖鄉公館鄉
網站http://www.tongluo.gov.tw/

銅鑼鄉臺灣客家語四縣腔:tungˇ loˇ hiongˊ),舊稱「銅鑼灣」,位於臺灣苗栗縣中南部,關刀山山脈西北側,苗栗丘陵東側。北毗苗栗市,西臨通霄西湖兩鄉鎮,東鄰公館大湖兩鄉,南接三義鄉。氣候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溫和多雨,雨季主要在5月至9月。人口以客家人為主要族群,約佔94.5%。[1]

歷史

[编辑]

銅鑼鄉開拓始於清乾隆初年,粵人藍之貴率族人三十餘戶,墾荒地、斬荊棘、闢田園,結廬舍於竹仔林(現在的竹森村一帶)。

乾隆十年(1745年),彰化豪強王桂麟嫉其有成,乃向官府偽報藍之貴為匪首,其廬全為匪窩,即率領官兵征剿。因寡不敵眾,所過之處被焚掠一空,最後殘餘廬舍三棟,故有「三座屋」之稱。

乾隆十二年廣東嘉應州鎮平人,吳士貴、吳榮芳,繼藍之貴之後,廣招移民,跟循其墾闢舊跡,由芎蕉灣(今朝陽村)向南擴展,至田洋(今銅鑼火車站前,尖豐公路以南地方)樟樹林等地,一面將居住於該地原住民驅逐於雞隆深山,一面開墾田園,逐漸形成村落。 同年,廣東陳國興與曾朝速、巫朝剛、曾俊珀、曾東興等人組織「五大股」,開闢牛角坑、早坑、山水坑、長潭坑(均在九湖村)等地。

乾隆年間 (1736~1795年),廣東吳潮光率吳、彭姓壯丁,創建老雞籠與新雞籠庄(興隆、新隆村)。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嘉應州人賴聯輝開拓三座屋(竹森村)。乾隆末年,嘉應州人李應龍開拓三座屋,為銅鑼李姓始祖;吳琳芳率兄弟五入,開闢樟樹林。

咸豐初年,惠州人吳立傳(吳友宗後裔)率族人由高埔入墾新雞籠(新隆、盛隆村)。

同治十一年(1872年),廣東吳同麟開拓老雞籠(興隆村),拓地百餘甲。後來,清廷解除漢人攜眷渡臺禁令,自廣東來台的墾民接踵而至,墾民大多聚集在老街(今福興村)一帶,銅鑼市街也因而初具規模。

昭和十年(1935年)的新竹台中地震造成銅鑼庄327人死亡、約1322戶住家全壞;同時也破壞了雞隆公學校等設施。[2]

人口

[编辑]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81 22,218—    
1986 20,982−5.6%
1991 20,846−0.6%
1996 21,042+0.9%
2001 20,692−1.7%
2006 20,086−2.9%
2011 19,332−3.8%
2016 18,465−4.5%
2021 16,871−8.6%
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根據苗栗縣政府民政處統計,2024年底銅鑼鄉戶數約6.2千戶,人口約1.6萬人,鄉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村分別是銅鑼村與盛隆村,2024年底兩村人口分別為4,863人與451人,其中銅鑼村也是苗栗縣人口最多的村,在苗栗縣275個村里中則排行第17位[3]

政治

[编辑]

歷任首長

[编辑]
屆次 任次 姓名 黨籍 就職時間 卸任時間 備註
1(官派) 1 吳蘭森 1945年 1948年12月 官派
2(官派) 2 張信河 1949年1月 1951年10月31日
1 張信河 1951年11月1日 1953年10月31日 首任民選銅鑼鄉鄉長
2 1953年11月1日 1956年10月31日
3 3 蘇登松 1956年11月1日 1960年1月15日
4 1960年1月16日 1964年2月29日
5 4 羅吉純 1964年3月1日 1968年2月29日
6 1968年3月1日 1973年2月28日
7 5 李南鵬 1973年3月1日 1977年12月29日
8 1977年12月30日 1982年2月28日
9 6 韋明光 1982年3月1日 1986年2月28日
10 1986年3月1日 1990年2月28日
11 7 葉東維 1990年3月1日 1994年2月28日
12 8 黃芳椿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94年3月1日 1998年2月28日
13 9 張正秋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98年3月1日 2002年2月28日
14 10 黃芳椿 無黨籍 2002年3月1日 2006年2月28日
15 2006年3月1日 2010年2月28日
16 11 謝其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2010年3月1日 2014年12月24日
17 2014年12月25日 2018年2月15日 2018年2月15日因病逝世
代理 古瑞安 2018年2月15日 2018年2月20日 鄉公所秘書暫代鄉務
代理 陳樹義 2018年2月21日 2018年3月16日 苗栗縣政府指派農業處副處長代理
代理 張正秋 2018年3月16日 2018年12月24日
18 12 李瑞廷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2018年12月25日 2020年2月25日 賄選,當選無效定讞[5]
18 13 謝昌年 2020年5月28日 2022年12月25日 補選上任
19 2022年12月25日 現任

鄉政組織

[编辑]
銅鑼鄉公所

銅鑼鄉公所是銅鑼鄉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鄉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銅鑼鄉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苗栗縣政府。鄉長由全體鄉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銅鑼鄉公所並置鄉政會議,為鄉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鄉長之下,設有4課4室等8個內部單位及2個附屬機關[6]

銅鑼鄉民代表會是銅鑼鄉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銅鑼鄉全體鄉民立法和監察鄉政。鄉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銅鑼鄉民代表會共有11位鄉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3席鄉民代表、第二選區2席鄉民代表、第三選區3席鄉民代表、第四選區2席鄉民代表、第五選區1席鄉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鄉民代表互選產生[7][8]

行政區

[编辑]

銅鑼鄉的行政區劃轄有九湖村、福興村、新隆村、興隆村、盛隆村、朝陽村、竹森村、銅鑼村、樟樹村、中平村等10村,共計218鄰。

銅鑼鄉行政區劃

經濟

[编辑]

工業

[编辑]
銅鑼科學園區

商業

[编辑]
  • 銅鑼老街-福興村附近一帶。

教育

[编辑]

國民中學

[编辑]

國民小學

[编辑]

交通

[编辑]

鐵路

[编辑]
臺灣鐵路管理局

主要道路

[编辑]

客運

[编辑]
苗栗客運
  • 5814苗栗-銅鑼-通霄-苑裡-大甲
新竹客運
  • 5664苗栗-銅鑼-三義
  • 5658苗栗-銅鑼-新雞隆

旅遊

[编辑]

景點

[编辑]
銅鑼鄉稻田景致
桐花樂活公園內的客家大院

自然生態

[编辑]
自雙峰山頂俯視銅鑼街區夜景
銅鑼公園一隅
  • 銅鑼公園:位於縣道128線、銅鑼地政事務所旁,上方至高處觀景台,可眺望公館鄉及中平村。
  • 雙峰山:座落銅鑼鄉樟樹村,標高538公尺,於銅鑼台地東南隅,原為關刀山山脈的支稜,被三義斷層於南端橫斷後,形成四周低陷,山體凸起的突出地貌,由苗栗平原南望,雙峰並峙,竣峭美麗,拔地而起,氣勢雄偉,在昔亦為雙峰山苗栗八大景之一。
  • 石虎(保育類動物)

特產

[编辑]

作物

美食

其他

參考資料

[编辑]
引用來源
  1. ^ 各鄉鎮客家人口統計 (PDF). [2017-1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0-10). 
  2. ^ 昭和十年 臺灣震災誌. 臺灣總督府. 1936-03-25. 
  3. ^ 苗栗縣各里戶數、人口數詳細資料表. 苗栗縣戶政服務網. [2021-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中文(臺灣)). 
  4.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12-07].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1-06-15) (中文(臺灣)). 
  5. ^ 苗栗縣銅鑼鄉長李瑞廷遭控買票 當選無效定讞. [2020-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6. ^ 公所介紹 - 組織架構. 銅鑼鄉公所. [2021-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中文(臺灣)). 
  7. ^ 議事殿堂 - 代表會簡介. 銅鑼鄉公所. [2021-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中文(臺灣)). 
  8. ^ 議事殿堂 - 代表名冊. 銅鑼鄉公所. [2021-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中文(臺灣)). 
  9. ^ 納姆內彈珠汽水. [2012-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10. ^ 萬力食品廠的彈珠汽水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12-10.
書籍
  • 施添福等編纂. 第十四章·銅鑼鄉.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三·苗栗縣》. 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6. ISBN 978-986-00-6416-2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