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迈阿密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邁亞密
邁阿密
Miami
邁阿密市
邁阿密旗幟
旗幟
邁阿密官方圖章
圖章
邁阿密官方標誌
徽章
綽號:The 305, Magic City, Gateway to the Americas, Gateway to Latin America, Capital of Latin America[1] and Vice City
地图
邁阿密互動地圖
邁阿密在佛羅里達州的位置
邁阿密
邁阿密
在佛羅里達州的位置
邁阿密在美国的位置
邁阿密
邁阿密
在美國的位置
坐标:25°47′N 80°13′W / 25.78°N 80.22°W / 25.78; -80.22
國家 美国
 佛罗里达州
迈阿密-戴德县
設立~1858年[a]
建制1896年7月28日
創始人茱莉亞·塔特爾英语Julia Tuttle
語源邁阿密河英语Miami River (Florida)
政府
 • 类型市长-议会制政府
 • 市長弗朗西斯·X·苏亚雷斯 共和黨
面积[4]
 • Total56.07 平方英里(145.23 平方公里)
 • 陸地36.00 平方英里(93.23 平方公里)
 • 水域20.08 平方英里(52.00 平方公里)
 • 都會區6,137 平方英里(20,000 平方公里)
海拔6 英尺(1.8 公尺)
最高海拔42 英尺(12.8 公尺)
人口2020年[5]
 • Total442,241人
 • 估计(2022)[6]449,514
 • 排名全美第44、全州第2
 • 密度12,284.47人/平方英里(4,743.55人/平方公里)
 • 市区[7]6,077,522
 • 市区密度4,884.8人/平方英里(1,886.0人/平方公里)
 • 都會區[8]6,091,747
居民称谓Miamian
时区ESTUTC-5
郵遞區號33101-33102, 33106, 33109, 33111-33112, 33114, 33116, 33119, 33122, 33124-33138, 33140-33147, 33149-33158, 33160-33170, 33172-33199, 33206, 33222, 33231, 33233-33234, 33238-33239, 33242-33243, 33245, 33247, 33255-33257, 33261, 33265-33266, 33269, 33280, 33283, 33296, 33299
電話區號305, 786, 645
FIPS代碼12-45000
GNIS ID277593, 2411786
網站www.miamigov.com/Home
「Miami」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国大陸迈阿密
臺灣邁阿密
港澳邁亞密、邁亞美
美国迈阿密、迈亚美

迈阿密(英語:Miami)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南角比斯坎湾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大西洋之间,是该州仅次于杰克逊维尔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迈阿密-戴德县最大的城市和县治所在。迈阿密还是迈阿密都会区中最大的城市,这个都市圈由迈阿密-戴德县、布劳沃德县棕榈滩县组成,人口超过559万人,是美国东南部最大的都市圈,也是全美第六大都市圈[9],但迈阿密不是佛罗里达州的首府

迈阿密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在金融、商业、媒体、娱乐、艺术和国际贸易等方面拥有重要的地位[10],是许多公司、银行和电视台的总部所在。迈阿密还被认为是文化的大熔炉,受庞大的拉丁美洲族群和加勒比海岛国居民的影响很大(当地居民多使用西班牙语海地克里奥尔语),与北美洲南美洲中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区在文化和语言上关系密切,因此有时还被称为“美洲的首都”。

2008年,迈阿密因其良好的空气质量、大量的植物被覆盖、清洁的饮用水、干净的街道和全市范围的垃圾回收计划而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干净的城市”[11]。2009年,迈阿密还被瑞士联合银行评为美国最富裕城市和全球第五富裕城市[12]

邁阿密擁有美國第三高的天際線,全市有超過300棟摩天大樓邁阿密市中心英语Downtown Miami是國際銀行在美國集中度最高的地方,不少全國性或國際性的公司亦在這裡設有辦公室[13][14]邁阿密港在過去20年都被公認為「世界郵輪之都」[15][16]

历史

[编辑]

比斯坎湾地区的早期历史

[编辑]

迈阿密的人类活动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2,000年前[17],当地最早的居民在迈阿密河沿岸定居。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松木硬木森林中的鹿、熊和野禽,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这些早期的土著居民擅长使用贝壳制作武器和工具,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在16世纪中叶,欧洲探险者首次踏足这片土地时,这里的土著居民是德贵斯塔人(Tequesta)。他们的领地覆盖了现在的迈阿密-戴德县、布劳沃德县以及棕榈滩县南部。特奎斯塔人以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为生,但并未发展农业。现今位于迈阿密市中心英语Greater Downtown Miami迈阿密圆环英语Miami Circle便是特克斯塔人的残存建筑[18],这一遗址至今仍是该地区原住民文化的重要象征。

1513年,胡安·庞塞·德莱昂的舰队进入比斯坎湾访问了该地区,他的航海日志记录了他到达了“Chequescha”,这是“德贵斯塔”的一种变体词汇,这也是迈阿密的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名称,但不确定他是否登岸或与当地居民接触过。1566年,西班牙海军上将佩德罗·梅嫩德斯·德·阿维莱斯英语Pedro Menéndez de Avilés及其随从登陆这一地区,当时他们正在寻找在前一年海难失踪的阿维莱斯儿子,因此他们访问了德贵斯塔人的定居点。

1567年,西班牙士兵在神父弗朗西斯科·比利亚雷亚尔(Francisco Villarreal)的带领下,在迈阿密河口建立了一座耶稣会传教站,但由于当地人的敌意和蚊虫的困扰,这座传教站仅维持了不到四年便被废弃。到1570年,耶稣会士决定将传教重点转向佛罗里达以外的地区。西班牙人的撤离使德贵斯塔人失去了外界的医疗支持,而欧洲人带来的天花传染病迅速在部落蔓延。此外,与其他部落的战争也严重削弱了他们的力量。最终在18世纪初,他们在与克里克人的冲突中彻底落败。1711年,德贵斯塔人的首领前往哈瓦那请求迁徙,西班牙方面派出了两艘船接应,但由于疾病的侵袭,最终只有少数人得以生还及到达古巴。

1743年,西班牙人再次派遣传教士来到比斯坎湾,修建了一座堡垒教堂,并计划在迈阿密河和比斯坎湾沿岸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以供士兵和土著居民共同开垦。然而,这一提议被认为不切实际,西班牙人在当年年底便放弃了这一计划。

西班牙和英国殖民时期

[编辑]

1762年,古巴英语Captaincy General of Cuba哈瓦那七年战争期间被英国远征军占领。1763年,西班牙同意将其位于佛罗里达的领土割让给战胜国大不列颠王国,以换取对哈瓦那的控制权。1766年,英国统治佛罗里达期间,塞缪尔·图切特(Samuel Touchett)获得了英皇授予的一块2万英亩(约81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迈阿密地区。1772年,这块土地由伯纳德·罗曼斯英语Bernard Romans进行测绘。然而,按照当时的规定,土地授予需满足一定的居住条件,即每100英亩至少要有一位定居者。尽管图切特计划在此建立种植园,但由于财务问题,他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1770年代,英属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关系持续紧张,最终在1775年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783年,英国和美国签署了《巴黎条约》,英国承认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独立,同时英国并与法国和西班牙签订了附带的《凡尔赛条约》。作为战败国,英国将东佛罗里达西佛罗里达归还给西班牙。19世纪初,第一批欧洲定居者到来这片土地。来自地中海梅诺卡岛的移民佩德罗·福尔内尔斯(Pedro Fornells),作为新士麦那殖民地(New Smyrna Colony)的幸存者,获得了西班牙皇室授予的比斯坎岛英语Key Biscayne土地。他虽然在六个月后带着家人返回了圣奥古斯丁,但仍留下了一名看守人继续管理岛屿。

同时,一些来自巴哈马的居民为了寻找搁浅在佛罗里达珊瑚礁英语Florida Reef的沉船上的宝藏而来到南佛罗里达佛罗里达礁岛群,部分来自巴哈马的家庭接受了西班牙的土地赠予,开始在迈阿密河沿岸定居并开垦土地。同一时期,塞米诺尔人以及一些逃亡的奴隶也迁入了该地区。西班牙在拿破仑战争后国力大不如前,越来越无力支撑佛罗里达的统治,最终在1819年的《亞當斯—奧尼斯條約》中,西班牙正式同意将佛罗里达割让给美国,并由美国承担500万美元的西班牙债务。1821年2月22日,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宣布该条约生效,佛罗里达正式成为美国领土。

19世纪外来移民的迁入

[编辑]

19世纪初,迈阿密地区仍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野,但随着美国对佛罗里达的正式接管,新的定居者开始进入这片土地。1825年,美国法警沃特斯·史密斯(Waters Smith)来的了佛罗里达角英语Bill Baggs Cape Florida State Park定居点,并接触到了当地的“非法移民”。当时这些占地者主要是来自巴哈马的移民,他们早在1790年代便沿着佛罗里达海岸定居,其中一位是巴哈马人约翰·伊根(John Egan),西班牙人在其第二次统治佛罗里达时期曾向他授予土地。

1825年,美国政府在比斯坎岛上建造了佛罗里达角灯塔英语Cape Florida Light,以警示航行在该海域的船只,避免触礁。1830年,理查德·菲茨帕特里克(Richard Fitzpatrick)从詹姆斯·伊根手中购买了迈阿密河畔的一块土地,并建立了一座种植园。菲茨帕特里克利用奴隶劳动力种植甘蔗、香蕉、玉米以及其他热带水果。然而,1835年的戴德大屠杀英语Dade battle引发了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这场战争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印第安战争之一。1836年1月,菲茨帕特里克不得不撤走奴隶,关闭种植园,并逃离迈阿密地区。为了控制局势,美军在迈阿密河北岸的菲茨帕特里克种植园上建立了达拉斯堡英语Fort Dallas,成为军队的据点。在威廉·哈尼英语William S. Harney(William S. Harney)少校的指挥下,美军对塞米诺尔人展开了多次突袭。与此同时,塞米诺尔人为了反抗侵略,于1836年焚毁了佛罗里达角灯塔,使其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无法使用。到1842年,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结束,迈阿密地区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原住民人口。

战争结束后,菲茨帕特里克的侄子威廉·英格利希(William English)重新建立了迈阿密河畔的种植园,规划了迈阿密村(Village of Miami)并开始出售土地。然而,随着1852年英格利希在加利福尼亚州去世,他的种植园也随之废弃。尽管如此,迈阿密的名称在这一时期开始广泛使用,这片地区因迈阿密河而得名,而迈阿密(Miami)一词则源于居住在奥基乔比湖及其周围的美洲原住民马亚米族英语Mayaimi(Mayaimi)。1844年,戴德县县治从印第安礁英语Indian Key, Florida迁至迈阿密。根据185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当时该地区只有96名居民[19]

1855年至1858年,第三次塞米诺尔战争爆发,虽然这场战争的破坏性不及前一次,但仍然影响了佛罗里达东南部的人口移居速度。战争结束后,一些驻扎在此的士兵选择留在迈阿密,而仍存活的塞米诺尔人则躲入大沼泽地,不再对当地定居者构成重大威胁。1858年至1896年间,迈阿密的定居者仍然寥寥无几,主要聚集在比斯坎湾沿岸的小型社区。其中,最重要的外来移民之一是布里克尔家族。威廉·布里克尔英语William Brickell(William Brickell)曾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生活,并在澳大利亚结识了他的妻子玛丽。1870年,布里克尔夫妇在迈阿密河南岸购置土地,并建立了贸易站和邮局,这一贸易站在19世纪末期为迈阿密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迈阿密地区的其他社区也开始发展。例如,柠檬城(今小海地英语Little Haiti地区)和椰林成为迈阿密市界内的主要聚居地,而比斯坎(今迈阿密海滩以北)和卡特勒(今帕尔梅托湾)则属于城市外围的定居点。当地居民不仅开展了农业生产,还通过比斯坎湾的航运贸易与基韦斯特、古巴和巴哈马群岛建立了经济联系。

铁路推动城市化发展

[编辑]
朱莉娅·塔特尔

1890年代初,迈阿密的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一片荒野,虽然这片土地被认为是充满发展潜力,但因基础设施匮乏而发展缓慢。然而,一场气候灾害意外地推动了迈阿密的发展。来自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朱莉娅·斯特图尔特·塔特尔英语Julia Tuttle(Julia Tuttle)是迈阿密河北岸640英亩土地的拥有者,她曾多次游说石油大亨亨利·弗拉格勒将他的佛罗里达东海岸铁路从棕榈滩延伸至迈阿密,但都未能如愿。直到1894年末到1895年初,佛罗里达州北部和中部的农作物因大寒潮而几乎全军覆没,唯独迈阿密地区因其温暖的气候而幸免于难,塔特尔抓住机会寄给弗拉格勒一枝带绿叶和白花的橙树枝,展示在南佛罗里达种植柑橘的农业潜力,并提出用她一半的土地换取铁路延伸、酒店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条件。最终,弗拉格勒同意了这一提议。

1896年4月15日,第一列佛罗里达东海岸铁路列车抵达迈阿密。1896年7月28日,迈阿密正式设市。当地居民曾建议以“弗拉格勒”的名字来命名这座城市,但弗拉格勒拒绝了这一荣誉,并说服他们使用古老的印第安名字“迈阿密”。铁路的到来让迈阿密迅速从一个小村庄发展为一座真正的城市。迈阿密建市时的人口仅有300余人。城市成立后,各地移民开始涌入迈阿密,犹太人占据了商业领域,而黑人——包括美国南方的非裔美国人和来自巴哈马的移民——则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劳动力。然而,由于当时的种族隔离政策,黑人居民仅被允许在特定区域购买土地,形成了后来的“有色人种镇”(Colored Town),即今日的上城英语Overtown (Miami)(Overtown)。1897年,弗拉格勒在塔特尔赠予的土地上建造了皇家棕榈酒店英语Royal Palm Hotel (Miami),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到了1900年,迈阿密人口已增长到1681人。

房地产热潮与大萧条

[编辑]

进入20世纪后,拿破仑·波拿马·布劳沃德英语Napoleon B. Broward就任佛罗里达州州长期间,极力推动佛罗里达大沼泽地的排水工程,他的愿景是将沼泽变为可耕地,以吸引农民和投资者。从1906年开始,迈阿密政府修建了一系列运河,试图抽干沼泽以获取更多可开发的土地。投机者纷纷从政府手中购得数百万英亩的土地,并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以吸引投资者,一些投资者甚至是来到迈阿密后才发现,他们所购的土地竟然仍是一片沼泽。这些工程虽然扩大了迈阿密的可居住面积,但当时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抽干沼泽地的行为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迈阿密的核心商业区开始在迈阿密河口发展,依托比斯坎湾的航运,迈阿密逐步确立了其作为南佛罗里达经济中心的地位。1913年,商人约翰·斯泰尔斯·柯林斯英语John S. Collins(John Collins)修建了一座两英里长的木桥,连接迈阿密与比斯坎湾对岸的沙洲。这片沙洲经过疏浚和填海,被改造成迈阿密海滩,后来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度假胜地。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进入了“咆哮的二十年代”,迈阿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及人口增长。当时,迈阿密政府允许赌博、并且對於禁酒令的执行相當寬容,于是,成千上万的人从美国北方移民到迈阿密地区。1920年,迈阿密人口已达29,549人,比1910年的5,471人大幅增长。而到1923年,城市人口再次翻倍。大量新移民的涌入推动了房地产业的繁荣。地产开发商纷纷涌入,在迈阿密及周边地区建造度假胜地和住宅区。卡尔·格雷厄姆·费舍尔英语Carl G. Fisher(Carl Fisher)和约翰·柯林斯共同开发迈阿密海滩,使其逐步成为世界级的度假天堂。1925年,迈阿密进一步扩张,将柠檬城、椰林和阿拉帕塔英语Allapattah并入城市版图,形成了大迈阿密地区(Greater Miami);迈阿密市中心位于比斯坎湾沿岸的布里克尔大道英语Brickell Avenue因富人纷纷在此建造豪宅,而被誉为“百万富翁大道”(Millionaire's Row)。

然而,这场经济繁荣隐藏着严重的泡沫。由于房产需求旺盛,许多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大利润,不惜拆除刚建成的建筑,以腾出空间兴建更高、更豪华的楼盘。迈阿密的基础设施难以承受如此迅猛的发展,建筑材料运输受阻,导致许多项目延期。1925年秋季,佛罗里达东海岸铁路禁止除食品和特殊许可物品以外的所有货物运输,港口和铁路终点站堆满了未使用的建筑材料,这一禁运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建筑业,加剧了信贷紧缩。1926年1月,一艘名为普林茨·瓦尔德马尔号英语Prinz Valdemar的丹麦旧军舰在迈阿密港搁浅,长达一个月无法通航。这两个事件严重影响了建筑材料的运输,导致大量地产项目延误、新屋交付进度落后预期,房地产商的资金链开始断裂。1926年9月18日,一场强烈的四级飓风——迈阿密大飓风英语1926 Miami hurricane——袭击了迈阿密,风速高达每小时240公里。这场飓风摧毁了大量建筑,造成25,000至50,000人无家可归。红十字会统计的官方死亡人数为373人,但由于许多人被列为“失踪”,实际死亡人数可能更高。这场灾难成为压垮迈阿密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原本因房市泡沫而摇摇欲坠的经济彻底崩溃,大量投资者血本无归,银行破产,失业率飙升。

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随之而来的大萧条席卷全国。1930年代初,超过16,000名迈阿密居民失业,城市陷入极度困境。 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1933年启动新政,其中的平民保育团在迈阿密地区设立了多个工作营,为失业青年提供工作。这一时期,迈阿密周边的多个公园——如马塞森滨海公园英语Matheson Hammock Park格雷诺兹公园英语Greynolds Park费尔柴尔德热带植物园英语Fairchild Tropical Botanic Garden等,都是平民保育团的建设成果。到1935年,迈阿密开始从经济萧条中复苏。尽管全国经济尚未完全恢复,但迈阿密凭借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位置,吸引了新的投资者和游客。1930年代中期,一系列采用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的新酒店在迈阿密海滩兴建,标志着迈阿密的重生。

二战期间的迈阿密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迈阿密因其在美国本土东南角的战略地位,成为美国防御德国潜艇攻击的重要军事基地。佛罗里达南部海岸线的辽阔水域,使其成为盟军海上运输线的重要节点。这一优势也吸引了納粹德國海軍的注意。1942年5月,亚诺港号油轮英语SS Potrero del Llano在迈阿密海滩附近被德国U艇击沉,这一事件震惊了美国,也促使政府加强佛罗里达沿岸的防御。为应对U艇的威胁,美国政府将迈阿密纳入两个军事防御区——东部防御司令部英语Eastern Defense Command(Eastern Defense Command)和第七海军军区英语United States naval districts。军方在迈阿密设立了海岸巡逻站,并加强了海军和空军的部署,以保护这一战略要地。同时,迈阿密成为盟军的重要补给与通讯枢纽,承担着大量海上运输和反潜作战任务。

当时又称为36街机场的泛美机场,成为了迈阿密陆军机场英语Miami Army Airfield的所在地。迈阿密陆军机场是二战期间美国主要的飞行员训练基地之一,在最鼎盛时期该基地同时容纳了约114,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飞行员接受培训。他们不仅学习基础飞行技能,还进行了长途航行、夜间飞行以及战术轰炸等实战科目的训练。除了人员训练,该基地还肩负着支援盟国的军事运输任务。该机场是航空运输司令部英语Air Transport Command的基地之一,美军的运输机从迈阿密起飞,经加勒比海飞往巴西,然后横跨大西洋至非洲,再向东进入中东,为北非戰場的英军提供租借法案下的军事援助。部分飞机继续向东飞往印度,经驼峰航线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向中国运送补给[21][22]

由于南佛罗里达的地理环境拥有广阔的海岸线、湿地和热带气候,这些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军事训练。与其他城市不同,迈阿密并未建造大型军事基地来训练士兵,而是直接将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为军事用途。军方接管了大量建筑,将其改造成训练设施。例如,豪华酒店被改为军营,电影院变成了教室,沙滩和高尔夫球场则成为实战训练场。

二戰後邁阿密的發展

[编辑]

移民潮

[编辑]
从洲际酒店望出去的迈阿密市区景色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佛羅里達州戰後經濟與人口爆炸性成長的催化劑。邁阿密的人口從1940年的17.2萬躍升至1950年的25萬,增長了46.1%。許多曾在佛羅里達接受訓練或駐紮的士兵、護士在戰後返回該州定居或旅遊,推動了經濟的繁榮。

1959年古巴革命後,推翻巴蒂斯塔政權菲德爾‧卡斯楚上台,許多古巴中上階層居民帶著有限的財物遷往佛羅里達。儘管最初許多邁阿密居民對這些難民的到來持保留態度,尤其是非裔美國人因擔憂就業機會減少而感到不滿,古巴移民最終在當地紮根。第一批移民主要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人士,他們在古巴曾經擁有成功的事業和生意。這些移民帶來的商業才能和專業知識,不僅填補了中產階級向郊區搬遷後留下的城市空缺,並在很大程度上重振了邁阿密的經濟。1965年,10萬名古巴人通過每日兩班的「自由航班英语Freedom Flights」從哈瓦那來到邁阿密,他們大多定居在河畔社區英语Riverside (Miami),該社區逐漸發展成了小哈瓦那(Little Havana),形成了一個西班牙語佔主導地位的社區,而城市其他地方的講西班牙語的人也可以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來應付大多數的日常事務。

1960年代,美國司法部長授權透過「假釋」方式允許古巴人進入美國,但他們無法獲得永久居留權。1966年,《古巴移民修正法》通過,規定自1959年以來進入美國的古巴人,只要在美居住滿一年,就可調整身分成為合法永久居民而獲得綠卡。這項政策促使更多古巴人來到邁阿密,使迈阿密迅速发展为古巴侨民的文化和经济中心[23]。到1960年代末,邁阿密-戴德縣已有超過40萬古巴難民。1962年至1974年,联邦政府利用位于迈阿密市中心的自由塔为古巴人办理证件、提供医疗和牙科服务,因此自由塔也被称为“南方的埃利斯岛[24]

1970年代末,由於海地和尼加拉瓜政權更迭,10萬多名難民逃往邁阿密。 1980年,马列尔事件使邁阿密再度湧入15萬名古巴移民,跟1960年代古巴移民潮不同的是,這批難民大多數都很貧窮。其中部分曾是囚犯或精神病院病人。這波移民潮加劇了邁阿密社會的不穩定,導致許多中產階級的非西班牙裔白人遷離城市,形成所謂的「白人群飞」現象。1980年代,邁阿密的海地移民人數迅速成長,形成小海地英语Little Haiti社區(Little Haiti)。 1985年,古巴裔的澤維爾·蘇亞雷斯英语Xavier Suarez當選為邁阿密市長,成為當地歷史上首位拉丁裔市長。1990年代,海地裔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克里奧爾語開始出現在公共標誌和選票上。

1994年,為遏制新一輪古巴移民潮、防止發生又一個馬列爾偷渡事件,克林頓政府宣布在海上被攔截的古巴人將被美國海岸警衛隊送往關塔那摩灣或巴拿馬的美國軍事基地,而非直接進入美國。從1994年夏天開始的八個月的時間裡,這項政策導致超過3萬名古巴人和2萬名海地人被送到海外營地。1994年9月9日,美國與古巴就移民問題達成協議,協議規定,每年至少向2萬名古巴人發放移民簽證,同時實施「乾濕腳政策」,即抵達美國陸地的古巴人可留在美國,而海上被攔截者則遣返回古巴。由於古巴移民被視為政治難民,而海地移民多被認定為經濟難民,這項政策並未同樣適用於海地人。1995年5月2日,兩國政府達成第二項協議,從而允許居住在關塔那摩灣的古巴人進入美國,同時,也建立起一個直接遣返在海上攔截的古巴人回古巴的制度。在這項協議中,古巴政府承諾不對這些被遣返者進行報復。

1990年代起,邁阿密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移民的熱門目的地。它是繼紐約和洛杉磯之後的美國第三大移民入境港。此外,來自歐洲、非洲和亞洲等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定居在邁阿密。邁阿密的歐洲移民群體許多都是季節性移民,許多人只有在冬季才居住在邁阿密,並擁有很高的可支配收入。例如,邁阿密的意大利移民社區僅有約45,000人,但這卻是美國最富有的意裔美國人社區。該地區也擁有美國最大的芬蘭裔、法國裔和南非裔移民社區,也是美國最大的以色列裔、俄羅斯裔、土耳其裔移民社區之一。

毒品犯罪及贪腐丑闻

[编辑]
從洲際酒店望出去的邁阿密市區夜景

1980年代的迈阿密经历了一场剧烈的社会变革,这座城市在享受经济繁荣与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被毒品犯罪和治安问题所笼罩。毒品走私、黑帮暴力和警察贪污丑闻使迈阿密成为美国治安最差的城市之一,被戏称为“罪恶之城”(Vice City)。马列尔偷渡潮带来的移民潮中包括古巴政府释放的罪犯和精神病患者,同时,哥伦比亚麦德林贩毒集团(Medellín Cartel)及其他南美毒枭将迈阿密作为他们向美国市场输送可卡因的主要通道,使迈阿密成为当时全球毒品贸易的核心枢纽。可卡因贸易带来了巨额财富,迈阿密的经济在短时间内出现了畸形繁荣[25]。大量毒品资金被洗白,流入房地产、奢侈品市场和高端夜生活产业。豪华汽车经销店、五星级酒店、高级公寓和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迈阿密成为美国最奢华的城市之一。然而,这种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极端的社会不稳定[26]

迈阿密的毒品走私团伙迅速发展,暴力事件也随之激增。1979年,达德兰购物中心英语Dadeland Mall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枪战,两伙哥伦比亚毒贩在光天化日之下展开火拼,现场惨烈,警方将这些贩毒分子称为“可卡因牛仔”(Cocaine Cowboys)。这次事件标志着迈阿密毒品战争英语Miami drug war正式开始,随后几年中,帮派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毒品暴力造成的社会危机在1980年达到高潮,当年迈阿密的凶杀案数量飙升至229起,成为美国大城市中最高的凶杀率之一。警方的执法力度无法跟上犯罪的增长速度,街头帮派争夺市场,枪击案件和谋杀案屡见不鲜,游客和居民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迈阿密日益严重的毒品犯罪问题,罗纳德·里根总统于1982年成立了南佛罗里达毒品特别工作组英语Organized Crime Drug Enforcement Task Force(South Florida Drug Task Force),由时任副总统乔治·布什领导,展开针对毒品走私的全国性行动。同年,警方在迈阿密国际机场查获价值1亿美元的可卡因,这一事件促使美国政府加强对毒品走私的打击力度。尽管政府加强了执法,但哥伦比亚贩毒集团早已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和影响力来对抗执法机构。1985年,南佛罗里达地区的可卡因查获量创下纪录,一年内查获的毒品总价值超过90亿美元,远超之前任何一年的全国记录[27]

迈阿密的毒品经济不仅影响了普通市民,更腐蚀了当地执法机构[28]。1980年代,迈阿密警方因腐败和贪污丑闻而臭名昭著。由于迈阿密招聘警察的筛选标准较为宽松,一批问题警员进入了迈阿密警察局,许多警察与毒贩勾结,甚至直接参与毒品交易和谋杀。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案例是迈阿密河警察丑闻英语Miami River Cops Scandal(River Cops Scandal),19名拉丁裔警察利用职权,在警察局内部组成了一个犯罪组织,涉及谋杀、抢劫、毒品贩卖等多项罪行,利用警察身份进行敲诈勒索,甚至谋杀毒贩以夺取毒品,然后再倒卖牟利。1986年,联邦调查局介入调查迈阿密警察局的腐败问题,最终有超过十名警察被指控犯有毒品交易和谋杀罪。这一事件震惊全国,导致迈阿密警察局的公信力严重受损。在整个1980年代,迈阿密警察局有近10%的警员因毒品相关丑闻被解雇或停职,迈阿密的执法体系陷入严重危机。

随着毒品战争的持续,迈阿密的社会治安在1990年代开始逐步改善。佛州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游客犯罪的防范措施,例如修改租赁汽车的车牌制度,以减少针对游客的抢劫案件。此外,警察系统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加强了对警员的审查和监督。1980年代的迈阿密毒品暴力犯罪也成为了这一年代流行文化的象征。1983年上映、由艾尔·帕西诺主演的电影《疤面煞星》(Scarface)讲述了一名古巴移民在迈阿密毒品世界中的崛起和最终覆灭,是1980年代毒品犯罪的代表性影视作品之一。1984至1989年间上映、由唐·強生主演的电视剧《迈阿密风云》(Miami Vice)成为这一时期迈阿密形象的代表,它既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奢华与美丽,也揭露了其黑暗与危险,这部剧影响了无数影视作品,使迈阿密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重要符号。其他以1980年代迈阿密毒品犯罪为题材的著名影视作品包括2001年的《一世狂野英语Blow (film)》(Blow)、2006年的《可卡因牛仔》(Cocaine Cowboys)和《迈阿密风云》(Miami Vice[29]。除此之外,电脑游戏《侠盗猎车手:罪恶都市》中的虚拟城市就是以迈阿密为原型设计的,这个游戏的灵感就来自《迈阿密风云》,游戏中的市民和黑幫还會說海地克里奥尔语和西班牙语。

地理

[编辑]

概况

[编辑]

迈阿密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南沿海,三面环水,东临大西洋,西南则被比斯坎湾环绕。相较美国其他主要城市,迈阿密的陆地面积相对较小。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该市总面积约为143.15平方公里(55.27平方英里),其中陆地面积约为92.68平方公里(35.67平方英里),水域面积则占50.73平方公里(19.59平方英里)。迈阿密及其周边的城区坐落于佛罗里达半岛东南部的一片广阔平原上,西临广袤的大沼泽地国家公园,东接比斯坎湾,这片平原自奥基乔比湖向南延伸至佛罗里达湾。迈阿密的平均海拔仅约1.8米(6英尺),是全美海拔最低的主要城市之一,尤其是沿海地区更为低洼。然而,在迈阿密都会区东部,隐藏着一条名为迈阿密岩脊英语Miami Rock Ridge的隆起地形,使得该市的部分区域地势稍高。迈阿密的主要市区位于比斯坎湾沿岸,而湾内散布着数百座天然和人工屏障岛,其中最大的一座便是著名的迈阿密海滩南海滩

从地质构造来看,迈阿密的地表基岩主要由迈阿密鲕粒灰岩(Miami Oolite)或迈阿密石灰岩英语Miami Limestone构成,这层基岩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土壤,厚度通常不超过15米(50英尺)。这种石灰岩的形成与过去数十万年间地球气候的剧烈变化密切相关,特别是冰河时期导致的海平面波动。在约13万年前的桑加蒙间冰期,海平面比现在高出约8米(25英尺),整个南佛罗里达被浅海覆盖。当时的海底逐渐沉积了大量由鲕粒苔藓虫壳体组成的石灰岩,并在迈阿密区域形成了一系列平行的礁石带。随后,在约10万年前开始的威斯康星冰期,全球海平面下降,逐步露出迈阿密地区的海床。到约1.5万年前,海平面降至比现在低约90至110米(300至350英尺),随后随着冰川融化迅速回升,并在约4000年前稳定至今日的水平,使得佛罗里达南部的陆地露出水面。

迈阿密地下蕴藏着比斯坎蓄水层英语Biscayne Aquifer,这是该地区主要的淡水来源,向北延伸至棕榈滩县南部,向南一直延续到佛罗里达湾。这一含水层在迈阿密斯普林斯海厄利亚附近最为接近地表,因此迈阿密都会区的大部分饮用水都取自该含水层。然而,由于地下水位极高,迈阿密的地下施工受到严重限制,一般挖掘至5至6米(15至20英尺)便会遇到地下水。这一特性使得迈阿密几乎无法修建大型隧道或地铁系统,虽然部分地区仍设有地下停车场,但其建设需要复杂的防水工程。

迈阿密的西部边界紧邻大沼泽地,这片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占据了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也是世界上独特的亚热带湿地之一。由于湿地与城市相连,迈阿密居民时常会在社区甚至高速公路上美洲短吻鳄等野生动物出没。大沼泽地不仅影响了迈阿密的生态环境,也对城市的发展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迈阿密在城市扩张时考虑生态保护和湿地恢复。

气候

[编辑]

迈阿密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具有炎热潮湿的夏季、温暖而短暂的冬季,这个地区并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取而代之的是干湿分明的季节变化。按柯本氣候分類法,迈阿密属于熱帶海洋性氣候的氣候區域,也是美國在北美大陸唯一的熱帶大城市。这种气候特征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其接近海平面的地势、濒临大西洋的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的纬度,以及距离墨西哥湾流较近,使得该地区全年保持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迈阿密的气象记录可追溯至1839年,但早期数据存在多年间断,直到1900年才在现今的市中心设立了稳定的气象观测站,而美国国家气象局则于1911年正式在迈阿密设立了办公室。迈阿密自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气温为−2.8°C(27°F),出现于1917年2月3日[30]。历史最高气温则为38°C(100°F),出现于1942年7月21日,这是该市唯一一次达到三位数华氏温度的记录[30]

冬季的迈阿密气温温和,平均气温约为20.7°C(69.2°F),冬季日间最高气温通常能维持在21°C(70°F)以上。尽管冷锋过境时会带来短暂的降温,但气温很少降至10°C(50°F)以下,每年平均仅有三天会出现这样的低温天气,40°F(4°C)以下的气温更为罕见,在1981年至2010年间,迈阿密仅有八年曾出现这样的低温,而上一次低于或等于0℃的气温出现在1989年12月25日。迈阿密几乎从未正式记录过降雪,唯一一次出现雪花飘落的情况是在1977年1月19日,当时一场罕见的寒潮席卷佛罗里达州南部,导致迈阿密部分地区短暂出现零星雪花,但并未形成积雪。

迈阿密的年降水量高达1,570毫米(61.9英寸),雨季通常从每年5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在此期间,气温通常维持在29°C至35°C(85°F至95°F),湿度较高。然而,大西洋上吹来的海风以及午后频繁的雷暴降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温,但湿度仍然较大,给人一种潮湿闷热的感觉。迈阿密是美国雷暴天气最多的城市之一,每年大约有80天会出现雷暴天气。这些雷暴通常伴随着强烈的雷电和暴雨,有时甚至会带来破坏性的大风或大冰雹。迈阿密偶尔也会遭遇龙卷风或水龙卷,不过其强度通常不及美国其他地区的龙卷风。例如在1925年和1997年,迈阿密分别遭遇了龙卷风袭击,但并未造成大规模破坏。

迈阿密的飓风季节通常从6月1日持续至11月30日,其中最容易受到飓风袭击的时间段为8月中旬至9月底,即所谓的佛得角飓风季节英语Cape Verde hurricane。由于迈阿密的地势较低,约40%的住宅位于易受洪水影响的区域,因此每当飓风来袭,该市极易发生大面积内涝。迈阿密所处的佛罗里达州是美国遭遇飓风最频繁的州之一,历史上曾多次受到严重飓风影响,包括1926年飓风金1992年飓风安德鲁等。

作为全球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沿海城市之一,迈阿密正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据预测,到207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53至100厘米(21至40英寸),这将导致飓风破坏加剧、洪水风险上升,并可能影响迈阿密的淡水供应。此外,气候变化可能会加剧飓风的强度,使得风暴潮和极端降雨事件更加频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迈阿密已经启动了一系列防护措施,包括加固海滩、建设防洪屏障、提升易受影响的道路和建筑物、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等。

迈阿密(迈阿密国际机场),1991–2020年正常值,1895年至今极端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31
(88)
32
(89)
34
(93)
36
(97)
37
(98)
37
(98)
38
(100)
37
(98)
36
(97)
35
(95)
33
(91)
32
(89)
38
(100)
平均最高温 °C(°F) 29.1
(84.4)
29.9
(85.8)
31.7
(89.0)
32.6
(90.7)
33.8
(92.8)
34.6
(94.2)
34.8
(94.7)
34.7
(94.5)
34.0
(93.2)
32.7
(90.9)
30.6
(87.0)
29.4
(84.9)
35.4
(95.8)
平均高温 °C(°F) 24.6
(76.2)
25.7
(78.2)
27.0
(80.6)
28.7
(83.6)
30.4
(86.7)
31.8
(89.3)
32.6
(90.6)
32.6
(90.7)
31.7
(89.0)
29.9
(85.9)
27.4
(81.3)
25.7
(78.2)
29.0
(84.2)
平均低温 °C(°F) 16.1
(61.0)
17.3
(63.2)
18.7
(65.6)
21.0
(69.8)
23.0
(73.4)
24.6
(76.3)
25.3
(77.5)
25.4
(77.7)
24.9
(76.9)
23.4
(74.2)
20.2
(68.3)
17.9
(64.3)
21.5
(70.7)
平均最低温 °C(°F) 7.3
(45.1)
9.2
(48.5)
11.3
(52.3)
15.3
(59.6)
19.3
(66.7)
21.9
(71.5)
22.5
(72.5)
22.7
(72.8)
22.6
(72.7)
18.3
(65.0)
13.2
(55.7)
9.8
(49.7)
5.8
(42.5)
历史最低温 °C(°F) −2
(28)
−3
(27)
0
(32)
4
(39)
10
(50)
16
(60)
19
(66)
19
(67)
17
(62)
7
(45)
2
(36)
−1
(30)
−3
(27)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46
(1.83)
55
(2.15)
62
(2.46)
85
(3.36)
161
(6.32)
267
(10.51)
187
(7.36)
243
(9.58)
260
(10.22)
194
(7.65)
90
(3.53)
62
(2.44)
1,712
(67.41)
平均降雨天数(≥ 0.01 in) 7.7 6.5 6.3 6.9 10.8 17.6 17.3 19.4 18.1 13.8 8.6 8.0 141.0
平均相對濕度(%) 73 71 70 67 71 76 74 76 78 75 74 73 73
月均日照時數 219.8 216.9 277.2 293.8 301.3 288.7 308.7 288.3 262.2 260.2 220.8 216.1 3,154
可照百分比 66 69 75 77 72 70 73 71 71 73 68 66 71
数据来源:NOAA(1981–2010年相对湿度;1961–1990年日照)[31][30][32][33]

迈阿密国际交换站,1895年9月–1900年11月小海地英语Little Haiti,1900年12月–1911年5月迈阿密COOP气象站,1911年6月–1937年2月在市中心的气象局,1937年3月–1942年7月在市中心各地,1942年8月起在迈阿密国际机场。[34]

人口

[编辑]
历史人口数
调查年人口备注
19001,681[35]
19105,471[35]225.5%
192029,571[35]440.5%
1930110,637[35]274.1%
1940172,172[35]55.6%
1950249,276[35]44.8%
1960291,688[35]17.0%
1970334,859[35]14.8%
1980346,865[36]3.6%
1990358,648[37]3.4%
2000362,470[38]1.1%
2010399,457[39]10.2%
2020442,241[5]10.7%
2021年估计439,890[40]−0.5%

迈阿密是佛罗里达州南部最大的城市,也是该州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人口超过600万的迈阿密都会区的核心。尽管迈阿密市本身仅占整个迈阿密都会区人口的十四分之一,但它仍然是迈阿密-戴德县内人口最多的城市。截至2022年,迈阿密的人口约为44.4万,居民的中位年龄为39.7岁,家庭收入中位数为54,858美元。该市人口最多的五个族群分别是:拉丁裔白人(33.4%)、混血拉丁裔(30.9%)、非拉丁裔非裔美国人(12.8%)、非拉丁裔白人(11.9%)以及其他拉丁裔(6.18%)。此外,迈阿密人口中公民身份比例较低,仅有71.7%的居民为美国公民,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3.5%。另一方面,迈阿密的外来移民比例高达57.8%,远超美国的13.6%平均水平,其中大部分移民来自拉丁美洲,特别是古巴、海地和哥伦比亚。

迈阿密的人口增长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从1900年的人口1,681人到1950年飙升至249,276人,该市经历了一段人口迅速增长的时期,甚至一度成为佛罗里达州人口最多的城市。然而,随着杰克逊维尔合并了杜瓦尔县的大部分地区,使迈阿密退居全州人口第二大城市。20世纪后半叶,迈阿密的人口增长有所放缓,特别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增速明显下降。1970年人口普查显示,迈阿密人口达到334,859人。在接下来的30年里,由于郊区城市化的发展,迈阿密的人口仅增加了8.2%。到2000年,该市人口达到362,470人。21世纪初,迈阿密的人口增长再次提速,特别是市中心的高层建筑开发促进了人口回流。从2000年到2010年,迈阿密人口达到399,457人,增长10.2%,并在2010年代突破40万人。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迈阿密人口进一步增长10.7%,达到442,241人。市中心地区如布里克尔英语Brickell艾吉沃特英语Edgewater (Miami)迈阿密中城英语Midtown Miami,成为吸引人口增长的主要区域。

迈阿密的种族构成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显著变化。1970年时,该市人口45.3%为拉丁裔,32.9%为非拉丁裔白人,22.7%为非裔。然而,从1970年至2000年,随着大量非拉丁裔白人迁离,以及大规模拉美移民的涌入,拉丁裔逐渐成为迈阿密的主导族群,并在1985年选举出首位古巴裔市长泽维尔·苏亚雷斯。非裔人口在1990年达到近90,000人,占迈阿密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此后,该群体人口持续下降,至2020年仅剩52,447人,占比下降至11.7%。高昂的生活成本、城市改造以及市中心和小海地等地区的绅士化趋势,被认为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非拉丁裔白人人口在21世纪初开始回升,特别是在市中心地区,来自拉丁美洲和美国其他地区的移民带动了这一群体的增长。2000年,非拉丁裔白人占比降至11.8%,但到2010年略增至11.9%。到了2020年,这一比例进一步升至14.0%,人口数量达到61,829人,为198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政治

[编辑]

政府结构

[编辑]

迈阿密市政府采用市长-议会制的地方政府管理体系,这种治理模式结合了市长的行政领导权与市议会的立法权。在这一体系中,迈阿密市议会(City Commission)由五名委员(Commissioners)组成,每名委员分别由五个单一选区选出。市议会作为城市的立法及最高治理机构,拥有制定条例、通过法规的权力,并负责执行市政宪章赋予的各项职权。而市长(Mayor)则担任城市的行政首长,由全市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职责包括提出财政预算、签署立法、任命各部门负责人,以及监督全市的日常运作。市政经理是迈阿密市的首席行政官,但并非民选职位,而是由市长提名,并需经市议会批准后正式任命。市政经理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市长办公室编制城市财政预算,监督市政府各部门的日常运营,并根据市长和市议会的决策执行市政政策,此外,市长还代表迈阿密市参与州级、国家级以及国际事务。除此之外,市长任命一位行政主管——市政经理(City Manager),负责迈阿密市政的日常运营,并确保政策的落实。

目前,迈阿密市长是弗朗西斯·哈维尔·苏亚雷斯,自2017年上任以来一直担任这一职务。

政治取态

[编辑]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迈阿密及其所在的迈阿密-戴德县一直是民主党的坚固堡垒。这一趋势与该地区多元化的人口结构和自由派政治立场相符。然而,自2020年起,迈阿密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在西班牙裔选民群体中的转向,推动了共和党在当地的崛起。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成为迈阿密政治版图变化的重要分水岭。共和党的唐纳德·特朗普在拉丁裔选民,尤其是古巴裔美国人中的拉票取得了显著进展,使得共和党在迈阿密-戴德县的支持率大幅上升。尽管特朗普仍然在该县以7个百分点的劣势落败,但与2016年总统选举相比,这一差距缩小了21个百分点。此外,特朗普在迈阿密市内的得票率也大幅上升,仅落后民主党候选人19个百分点。两年后的2022年佛罗里达州州长选举中,共和党候选人罗恩·德桑蒂斯赢得了迈阿密-戴德县,这是共和党自2002年以来首次夺下该县,而在迈阿密市,他仅以1.5个百分点的微弱差距落败。这一趋势在2024年总统大选中进一步显现。特朗普不仅赢得了迈阿密-戴德县,并以11个百分点的优势取胜,这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自1988年以来首次在该县获胜。这一结果标志着迈阿密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革,传统上的民主党优势已不再牢固。在同一场选举中,特朗普在迈阿密市仅以不到1,000票的劣势落败,这一前所未有的接近度表明共和党在该市的支持率持续上升,特别是在古巴裔及其他拉美裔选民群体中获得更多认同。

迈阿密和迈阿密-戴德县的政治转向是美国全国范围内拉丁裔选民群体变化的一部分。历史上,拉丁裔选民长期倾向于支持民主党,但近年来,共和党通过强调移民政策、经济发展机会和治安问题,逐渐吸引了这一群体中的部分选民。许多拉丁裔选民对民主党的移民政策、税收政策和政府开支等问题感到不满,促使他们转向共和党。

经济

[编辑]

迈阿密是佛罗里达州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根据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2020年的排名,迈阿密被评为Beta+级别的世界城市,与亚特兰大达拉斯休斯顿并列,这一评级表明迈阿密在全球企业服务组织的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该市的都市生产总值(GMP)达到2570亿美元,在美国排名第11位,全球排名第20位。此外,迈阿密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和企业总部,成为商业和金融活动的重要枢纽。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如阿克曼律師事務所英语Akerman LLPAlienware嘉年华集团诺唯真邮轮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特莱蒙多等均将总部设立在迈阿密。此外,超过1400家跨国企业在迈阿密设立了拉美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包括沃尔玛美国航空思科华特迪士尼埃克森美孚联邦快递微软甲骨文公司等。迈阿密还是美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尤其在国际银行业务方面尤为突出。该市的布里克尔金融区聚集了众多国际银行,使迈阿密成为美洲市场的金融中心。此外,该市也是自由贸易和国际商务的重要参与者,曾在2003年举办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谈判。迈阿密的经济高度多元化,涵盖多个关键产业。据2022年统计,建筑业、医疗保健与社会援助业,以及住宿与餐饮服务业是当地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分别雇佣了27,844人、25,662人和23,207人。

房地产行业也是迈阿密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2000年代中期,迈阿密经历了1920年代以来最大的房地产繁荣时期,获批的高层建筑项目超过百个。然而,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导致迈阿密的楼市受到严重打击,许多房产被银行收回。根据位于佛罗里达州巴尔港的咨询公司Condo Vultures的一项研究显示,2008年南佛罗里达地区的公寓、联排别墅和独栋住宅的平均售价比前几年的最高位下跌了43%[41]。2010年以后,迈阿密市中心的房地产市场逐渐恢复,市中心的高层公寓和豪华住宅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逐渐成为国际投资者的热门选择,尤其是来自拉丁美洲和欧洲的买家。2019年起,远距工作的流行、低贷款利率环境和紧张的库存水平助长了新冠疫情期间的迈阿密房地产繁荣,随着美联储自2022年起大幅加息,许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大幅调整,然而,迈阿密仍然是一个例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迈阿密房地产的买家来自世界各地,很多外国买家都是全现金买家,对融资借贷不感兴趣,加息实际上对这些买家影响有限,例如,阿根廷的税收较高且通货膨胀率极高,因此客户会将迈阿密作为资金的避风港,这也是迈阿密继续吸引大量南美和中美洲买家的原因之一[42]

迈阿密的交通和物流业同样发达。迈阿密国际机场和迈阿密港是美国最繁忙的入境口岸之一,同时也是美国对南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货运枢纽。迈阿密港更是全球最繁忙的邮轮港口,连续十多年保持全球邮轮乘客吞吐量第一的位置,接待全球最大规模的邮轮和主要邮轮公司,如嘉年华邮轮、皇家加勒比邮轮和诺唯真邮轮等。此外,旅游业也是迈阿密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迈阿密因其在音乐、电影和流行文化中的频繁亮相而成为全球知名的旅游目的地。2016年,该市接待了全美第二多的国际游客,仅次于纽约市,并位列全球国际游客消费额最高的二十座城市之一。2017年,迈阿密共接待了1590万名游客,为当地经济贡献了261亿美元。南海滩林肯路英语Lincoln Road海湾市场布里克尔城中心英语Brickell City Centre等地是游客喜爱的景点。每年,迈阿密及邻近城市还举办一系列知名活动,如迈阿密网球公开赛(Miami Open)、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Art Basel)、冬季音乐会英语Winter Music Conference(Winter Music Conference)、南海滩美酒美食节英语Food Network South Beach Wine and Food Festival(South Beach Wine and Food Festival)以及梅赛德斯-奔驰时装周英语Mercedes-Benz Fashion(Mercedes-Benz Fashion Week Miami)等,都吸引到大量游客和业内人士前来。

交通

[编辑]

道路交通

[编辑]

迈阿密的道路交通体系主要依赖于私家车。尽管迈阿密的公共交通系统较为完善,但私家车仍是主要的出行方式。根据2016年的美国社区调查英语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对市民通勤方式的研究,72.3%的迈阿密市居民选择独自驾车,8.7%选择合伙拼车,9%使用公共交通工具,3.7%步行通勤,约1.8%的居民使用出租车、摩托车或自行车等其他交通方式,而有4.5%的居民在家远程工作。2016年,迈阿密市约18.6%的家庭没有汽车,虽然比2015年的19.9%略有下降,但仍远高于当年美国全国8.7%的平均水平。迈阿密家庭平均拥有1.24辆汽车,低于全国平均的1.8辆,这反映了部分居民对公共交通的依赖程度。

迈阿密的道路命名系统以街道格网英语Grid plan为基础,整体布局从迈阿密市中心向外扩展。弗拉格勒街(Flagler Street)是东西方向的基准线,而迈阿密大道(Miami Avenue)是南北方向的基准线。这两条道路的交汇点位于市中心的梅西百货公司前。迈阿密的道路大多采用数字编号方式,例如,弗拉格勒街以北且迈阿密大道以西的街道地址通常带有“西北”(NW)前缀,而以南和以东的街道地址则分别使用“西南”(SW)和“东南”(SE)。由于市中心位于迈阿密东部靠近海岸的区域,因此“西北”(NW)和“西南”(SW)象限比“东北”(NE)和“东南”(SE)象限大得多。此外,许多主要道路除了数字编号外,还有专门的名称,例如塔米亚米公路(Tamiami Trail)即西南第8街(SW 8th Street)。

迈阿密的南北向道路主要被命名为路(Road)、大道(Avenue)或小路(Place、Court),而东西向道路则多为街(Street)、道(Drive)或小路(Way、Terrace)。主要道路通常按照一英里为间隔分布,每一英里约有16个街区的南北向道路和10个街区的东西向道路。南北向的主要大道通常以数字“7”结尾,例如:西北第17大道(NW 17th Avenue)、西北第27大道(NW 27th Avenue)、西北第37大道(NW 37th Avenue)又称道格拉斯大道(Douglas Avenue)、西北第57大道(NW 57th Avenue)又称红路(Red Road)、西北第67大道(NW 67th Avenue)又称勒德拉姆路(Ludlam Road)、西北第87大道(NW 87th Avenue)又称加洛韦路(Galloway Road),一直延伸至西北第177大道(NW 177th Avenue)又称克罗姆大道(Krome Avenue)。然而也有例外,例如西北第42大道(NW 42nd Avenue)又称勒琼路(LeJeune Road),其位于半英里点上,而不是整英里处。

迈阿密的东西向主要街道则以16的倍数编号,南部的编号系统从西南第8街(SW 8th Street)开始,而非弗拉格勒大街。例如:西南第24街(SW 24th Street)又称珊瑚道(Coral Way)、西南第40街(SW 40th Street)又称伯德路(Bird Road)、西南第56街(SW 56th Street)又称米勒路(Miller Road)、西南第72街(SW 72nd Street)又称日落大道(Sunset Drive)、西南第88街(SW 88th Street)又称北肯德尔大道(North Kendall Drive)、西南第104街(SW 104th Street)又称南肯德尔大道(South Kendall Drive)、西南第120街(SW 120th Street)又称蒙哥马利道(Montgomery Drive),这一规则一直延续到西南第300街(SW 300th Street)。迈阿密的地址系统中,奇数号位于街道的北侧或东侧,而偶数号位于南侧或西侧。

迈阿密的主要道路系统由多条州际公路、美国国道和佛罗里达州道组成。其中,四条州际公路(I-75、I-95、I-195、I-395)贯穿整个迈阿密-戴德县。美国国道包括1号美国国道(比斯坎大道/迪克西公路)、27号美国国道(奥基乔比公路)、41号美国国道(塔米亚米公路)和441号美国国道(西北第七大道)。重要的佛罗里达州道包括机场高速公路英语Florida State Road 112(SR 112)、棕榈大道高速公路英语Florida State Road 826(SR 826)、海豚高速公路英语Dolphin East–West Expressway(SR 836)、唐·舒拉高速公路英语Florida State Road 874(SR 874)等。这些高速公路与主要干道构成了迈阿密的道路交通骨架。

迈阿密还拥有六条主要的跨海堤道(Causeways),连接西部的大陆与东部的障壁岛。这些堤道包括连接布里克尔与弗吉尼亚礁英语Virginia Key比斯坎岛英语Key Biscayne里肯巴克堤道(Rickenbacker Causeway) 、连接迈阿密市中心与南海滩的威尼斯人堤道英语Venetian Causeway(Venetian Causeway)和麦克阿瑟堤道英语MacArthur Causeway(MacArthur Causeway)、连接迈阿密中城英语Midtown Miami与迈阿密海滩的朱莉娅·塔特尔堤道英语Julia Tuttle Causeway(Julia Tuttle Causeway) 、连接上城东区英语Upper Eastside北海滩英语North Beach (Miami Beach)的第79街堤道(79th Street Causeway)、连接北迈阿密港口湾群岛巴尔港布罗德堤道英语Broad Causeway(Broad Causeway),这些跨海桥梁不仅为迈阿密提供了通往海滨的便捷通道,也成为了城市标志性的景观之一。

航空交通

[编辑]

迈阿密主要的国际集散地是迈阿密国际机场,这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每年旅客超过3500万人次。迈阿密机场是美国航空公司的主要集散地和最大单一国际门户。迈阿密机场是美国第三大外国航空旅客进境港(仅次于纽约的约翰·F·肯尼迪国际机场和洛杉矶的洛杉矶国际机场),是世界第七大外国航空旅客进境港(前面五个依次是:伦敦伦敦希斯罗国际机场巴黎夏尔·戴高乐国际机场阿姆斯特丹斯希普霍尔机场香港香港国际机场)。劳德代尔堡-好莱坞国际机场也为这个都市区的城市服务,而且使用它的南佛罗里达旅客比使用迈阿密国际机场的更多。

迈阿密港是世界上最大的邮轮港,每年旅客超过1800万人。此外,它还是美国最繁忙的货运港之一,每年进口货物近1000万吨。

迈阿密与美铁(Amtrak)的大西洋沿岸铁路系统相连,但服务迈阿密的美铁车次不多。迈阿密主要的客运铁路服务是私营的光亮线(Brightline),连接迈阿密市中心,西棕榈滩与劳德代尔堡(又译为罗德岱堡),近期还将延伸到奥兰多。Brightline车次频繁,大约每隔一小时就有一班列车。搭乘Brightline列车从迈阿密市中心的Miami Central站出发,到西棕榈滩仅需半小时,到劳德代尔堡仅需1小时12分钟。

当地公共交通包括Metrobus公交车,邁阿密地鐵(Metrorail)和迈阿密市中心免费的Metromover自动旅客捷运。此外,还有三鐵路(Tri-rail),这是一条通勤铁路,连接的是南佛罗里达都市区内的主要城市,可与迈阿密地铁换乘。当前其南端的终点是迈阿密国际机场,未来将会延伸到市中心的Miami Central站。

教育

[编辑]

迈阿密属于迈阿密-戴德县学区(Miami-Dade Country Public Schools)。

学院与大学

[编辑]

著名高中

[编辑]
  • 贝伦耶稣预备学校 (Belen Jesuit Preparatory School)
  •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中学 (Christopher Columbus High School))
  • 珊瑚礁中学 (Coral Reef High School)
  • 设计与建筑中学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Senior High School)
  • 迈克尔·M·克罗普博士中学 (Dr. Michael M. Krop High School)
  • 喬治·T·貝可航空技術學校 (George T. Baker Aviation School)
  • 格列弗预备学校 (Gulliver Preparatory School)
  • 拉萨尔中学 (LaSalle High School)
  • 海事与科学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MAST Academy High School)
  • 迈阿密中学 (Miami High School)
  • 迈阿密棕榈中学 (Miami Palmetto Senior High School)
  • 新世界艺术学校 (New World School of the Arts)
  • Ransom Everglades Middle School
  • 威廉·特纳高等技术学校 (William Turner Technical High School)
  • Miami Country Day School
  • 迈阿密日落中学(Miami Sunset Senior High School)

文化

[编辑]

体育

[编辑]
俱乐部 运动种类 运动联盟 球场 總冠軍
邁阿密海豚 美式足球 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 海豚球场 2次超級杯
佛羅里達美洲豹 冰上曲棍球 國家冰球聯盟(NHL) 大西洋銀行中心
邁阿密熱火 籃球 美国篮球协会(NBA) 美國航空球場 3次nba總冠軍
邁阿密馬林魚 棒球 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 馬林魚棒球場 2次世界大賽冠軍
迈阿密国际 足球 美国足球大联盟(MLS) DRV PNK体育场

邁阿密熱火隊邁阿密馬林魚隊是唯一在邁阿密市區比賽的職業聯盟球隊。 邁阿密海豚隊在邁阿密花園的郊區比賽。 佛羅里達黑豹隊在鄰近的布勞沃德縣森賴斯的BankAtlantic Center比赛。 迈阿密国际的主场坐落于布劳沃德县劳德代尔堡

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足球協會總部設在邁阿密

媒体

[编辑]

迈阿密是美国最大的电视市场之一,在佛罗里达州仅次于坦帕湾地区。该市拥有多家主要报纸,其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报纸是《迈阿密先锋报》(The Miami Herald),而《新先锋报英语El Nuevo Herald》(El Nuevo Herald)则是迈阿密和南佛罗里达地区发行量最大的西班牙语报纸,这两份报纸长期以来一直是当地新闻报道的核心。除了《迈阿密先锋报》和《新先锋报》之外,迈阿密还有其他几家重要的报纸。例如,总部位于布里克尔的《迈阿密今日报英语Miami Today》(Miami Today)专注于本地商业和城市发展新闻;总部位于中城的《迈阿密新时报英语Miami New Times》(Miami New Times)以调查性报道和文化新闻闻名。此外,还有《迈阿密太阳邮报英语Miami SunPost》(Miami SunPost)、《南佛罗里达商业期刊英语South Florida Business Journal》(South Florida Business Journal)以及专注于非裔美国人社区新闻的《迈阿密时报英语The Miami Times》(The Miami Times)。在西班牙语媒体方面,《美洲日报英语Diario Las Americas》(Diario Las Americas)是迈阿密的另一家主要西班牙语报纸,为西班牙语社区提供时事、政治和文化新闻。此外,许多社区和周边地区也有自己的地方报纸,例如《阿文图拉新闻报》(Aventura News)、《科勒尔盖布尔斯论坛报》(Coral Gables Tribune)、《比斯坎湾论坛报》(Biscayne Bay Tribune)、《比斯坎时报》(Biscayne Times)和《帕尔梅托湾新闻报》(Palmetto Bay News)。这些地方报纸专注于报道社区新闻、文化活动以及本地商业动态,为居民提供更贴近日常生活的信息。在杂志方面,迈阿密也有多种刊物流通,涵盖时尚、社会生活和区域新闻等领域。例如,《迈阿密月刊英语Miami Monthly》(Miami Monthly)是东南佛罗里达地区唯一的区域杂志,而《海洋大道英语Ocean Drive (magazine)》(Ocean Drive)则以其奢华、时尚和社交场景报道为特色。

迈阿密还是众多西班牙语电视网络、唱片公司和广播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例如,美国最重要的西班牙语电视网络——特莱蒙多(Telemundo)和环球电视网(Univision)的总部均设在迈阿密。此外,环球电视通讯英语TelevisaUnivision(TelevisaUnivision)、Mega TV英语Mega TV环球音乐拉丁娱乐英语Universal Music Latin Entertainment(Universal Music Latin Entertainment)、RCTV国际英语RCTV International(RCTV International)和阳光电视英语Sunbeam Television(Sunbeam Television)等传媒机构也在此设立了制作中心。这些大型传媒机构使迈阿密成为西班牙语媒体内容制作的核心城市之一,对整个拉丁美洲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在本地广播和电视市场方面,迈阿密市是美国第十二大广播市场和第十七大电视市场,拥有众多电视台,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新闻、娱乐和文化节目。迈阿密地区的主要电视台包括WAMI(UniMás旗下)、WBFS(CW电视网)、WSFL(独立电视台)、WFOR(CBS)、WHFT(TBN)、WLTV(Univision)、WPLG(ABC)、WPXM(Ion)、WSCV(特莱蒙多)、WSVN(FOX)、WTVJ(NBC)、WPBT(PBS)和WLRN(PBS)。

名胜

[编辑]


电视与电影中的迈阿密

[编辑]

迈阿密国际电影节(The Miam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在每年的2月份举行,为期一周。

电脑游戏《侠盗猎车手:罪恶之城》中的虚拟城市就是以迈阿密为原型设计的,包括了该市的一些建筑物和地理。游戏中的市民和黑幫还會說海地克里奥尔语西班牙语

Gameloft开发的移动平台游戏≪孤胆车神:雄霸迈阿密≫中的游戏地图和背景也以迈阿密作原型。

迈阿密是拉丁语电视和电影产品的中心。

有许多电影在迈阿密拍摄或发生在迈阿密。包括:

友好城市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Bahamians were farming along the Miami River before 1830. Richard Fitzpatrick established a plantation there in 1830, but abandoned it when the Second Seminole War (1835–1843) began. The U.S. Army established Fort Dallas there in 1836, but left the fort in 1841. William English reopened Fitzpatrick's plantation after the war and sold city lots, but left the area at the end of the 1840s. The Army returned to the fort in 1849–1851, and again for the Third Seminole War (1855–1858).[2][3]

参考资料

[编辑]
  1. ^ Miami: the Capital of Latin America. Time. December 2, 1993.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4, 2007). 
  2. ^ George, Paul S. Miami: Three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HistoryMiami. 1996 [May 28,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8, 2021). 
  3. ^ Shappee, Nathan D. Fort Dallas and the Naval Depot on Key Biscayne, 1836–1926 (PDF). Tequesta. 1961, 21: 13–40 [May 28, 20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August 26, 2021) –通过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Digital Collections. 
  4. ^ 2020 U.S. Gazetteer File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October 31,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8). 
  5. ^ 5.0 5.1 P2: HISPANIC OR LATINO, AND NOT ... - Census Bureau Table. P2 | HISPANIC OR LATINO, AND NOT HISPANIC OR LATINO BY RACE. U.S. Census Bureau. [21 March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2). 
  6. ^ Annual Estimates of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for Incorporated Places in Florida: April 1, 2020 to July 1, 2022. Florida. U.S. Census Bureau. May 2023 [27 Ma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4). 
  7. ^ List of 2020 Census Urban Areas. census.gov.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January 8,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8. ^ 202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State Data.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August 22,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4). 
  9. ^ List of Population of Urbanized Areas. Largest U.S. Cities by Population 2023 Metro Area Rankings. United Nations. [202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6). 
  10. ^ Inventory of World Cities.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GaWC) Study Group and Network. [2007-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8). 
  11. ^ Van Riper, Tom. America's cleanest cities. Forbes Magazine. 2008-03-17 [2008-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9). 
  12. ^ City Mayors: World's richest cities by purchasing power. City Mayors. [2008-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6). 
  13. ^ Nest Seekers International. Nestseekers.com. Retrieved on September 5, 2015.
  14. ^ Brickell Downtown Miami, Florida. Madduxco.com. [2012-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3). 
  15. ^ Port of Miami. Miamidade.gov. [2012-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8). 
  16. ^ Cruise lines departing from the Port of Miami. Gomiami.about.com. 2012-04-10 [2012-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8). 
  17. ^ Parks, Arva Moore. Miami: The Magic City. Miami: Centennial Press. 1991: 12. ISBN 0-9629402-2-4. 
  18. ^ Miami Circle to Brickell Avenue – From Native to NOW! – HistoryMiami Museum. Historymiami.org. [2012-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4). 
  19. ^ History of Miami-Dade County. [2006-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0). 
  20. ^ On this day in Florida history - April 15, 1896 - Henry Flagler's railroad arrives in Miami for first time. Florida History Network - Your one-stop source for celebrating and preserving Florida's past, today. [2025-01-27] (英语). 
  21. ^ World War II in Miami. Military Museum. [2025-02-24] (英语). 
  22. ^ Air Transport Command – Airlift During WWII – Air Mobility Command Museum. [2025-02-24] (美国英语). 
  23. ^ Look Back at Miami's Pioneers. Greater Miami & Miami Beach. [2025-02-24] (英语). 
  24. ^ Freedom Tower—American Latino Heritage: A Discover Our Shared Heritage Travel Itinerary. Nps.gov. [May 14,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14, 2018). 
  25. ^ Garvin, Glenn. The Dangerous Paradise of 1980 Miami. Reason.com. 2021-01-30 [2025-02-24] (美国英语). 
  26. ^ Miami: The Under-Appreciated Urban Success Story. Governing. 2024-07-22 [2025-02-24] (英语). 
  27. ^ Miami drug wars | Flashback Miami. [2025-02-24] (美国英语). 
  28. ^ Drug Related Police Corruption: The Miami Experience (From Police Misconduct: A Reader for the 21st Century, P 132-144, 2001, Michael J. Palmiotto, ed. -- See NCJ-193774) |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www.ojp.gov. [2025-02-24]. 
  29. ^ Simonpillai, Radheyan. Cocaine Cowboys: the story of the billionaires who controlled Miami. The Guardian. 2021-08-03 [2025-02-24]. ISSN 0261-3077 (英国英语). 
  30. ^ 30.0 30.1 30.2 NowData - NOAA Online Weather Dat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2-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9). 
  31. ^ Summary of Monthly Normals 1991–2020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8). 
  32. ^ WMO Climate Normals for Miami, FL 196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2). 
  33. ^ Local Climatological Data Annual Summary with Comparative Data for MIAMI, FLORIDA (KMIA)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3. [2022-06-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11). 
  34. ^ ThreadEx. [2014-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5). 
  35. ^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Census Counts: 1890-2020. Florida Municipal Population Census Counts: 1890 to 2020. Office of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Research, The Florida Legislature. 2023 [2023-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4). 
  36. ^ General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FLORIDA 1980 Census of Population (PDF). 07553445v1chA-Cpt11sec1ch002.pdf. U.S. Census Bureau. [2023-03-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26). 
  37. ^ 1990 Census of Population General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Florida Section 1 of 2 (PDF). Florida: 1990, Part 1. U.S. Census Bureau. [2023-03-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26). 
  38. ^ PL002: HISPANIC OR LATINO, AND NOT ... - Census Bureau Table. PL002 | HISPANIC OR LATINO, AND NOT HISPANIC OR LATINO BY RACE [73]. U.S. Census Bureau. [2023-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2). 
  39. ^ P2: HISPANIC OR LATINO, AND NOT ... - Census Bureau Table. P2 | HISPANIC OR LATINO, AND NOT HISPANIC OR LATINO BY RACE. U.S. Census Bureau. [2023-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2). 
  40.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QuickFacts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41. ^ author/les-shaver. Miami-Area Properties Fall 43% in 2008. Multifamily Executive. 2009-02-12 [2025-02-25] (英语). 
  42. ^ Botros, Alena. The 2008 housing downturn crushed Miami—this time around the market has held steady, so far. Fortune. [2025-02-25]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