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
譚嗣同 | |||||||||||||
---|---|---|---|---|---|---|---|---|---|---|---|---|---|
維新四公子、戊戌六君子之一 | |||||||||||||
字 | 復生 | ||||||||||||
號 | 壯飛、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 | ||||||||||||
出生 | 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十三日 大清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 | ||||||||||||
逝世 | 1898年9月28日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 大清直隸省順天府菜市口法場 | (33歲)(||||||||||||
墓葬 | 譚嗣同墓 | ||||||||||||
| |||||||||||||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齋名莽蒼蒼齋,湖南長沙瀏陽人,出身世家,與陳三立、譚延闓並稱「湖湘三公子」。清末百日維新人物,維新四公子及戊戌六君子之一。[1]
譚嗣同还被称为清末维新四公子,另外三人是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陈三立、禮部侍郎徐致靖之子徐仁铸、兩廣總督陶方之之子陶葆廉。後二人有異說。
生平
[编辑]清朝同治四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公元1865年3月10日),譚嗣同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家邸中。[1]他的父親譚繼洵時為朝廷官員,曾出任戶部郎中、甘肅道台、湖北巡撫等職。[1]
譚嗣同五歲讀書,十五歲學詩,二十歲學文。早年得力於母教[2],鑽研儒家典籍,廣泛涉獵文史百科,對國學深有造詣。同時又致力探討自然科學,鄙視科舉,喜好今文經學。後又往來於疆、隴、秦、直、豫、鄂、湘、蘇、贛等地,察視風土,結交名士,有「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郭猶是,人民複非」的感慨。少年與繼母不甚相得,遂養成內斂的性格。
十三歲時,他隨父親第一次回到家鄉瀏陽,給母親掃墓,便留在家鄉,師從當地著名學者歐陽中鵠、塗啟先、劉人熙。[1]同时,他还拜师王正谊(大刀王五)和胡致廷(通臂猿胡七),学习武术。[3]
1883年,他于湖北与妻子李闰完婚,婚后他耗时10年,行程8万里,走遍了全国各地。[3]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他异常不满,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和欧阳中鹄、唐才常等组织「算学社」,聚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3]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之后,他父亲为他捐官江苏候补知府,供职江寧。[3]
1896年底重回金陵,闭户养心读书,成《仁学》2卷。[4](梁啟超言,譚嗣同曾兩渡臺,其所著仁學,初題:臺灣人所著書)1897年,他接受了湖南巡抚陈宝箴邀请,和唐才常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4]1898年,创建南学会、事务学堂、武备学堂、4月和唐才常、熊希龄等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為维新運動的激進派。[4]维新运动时期,《湘报》和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三足鼎立,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三大维新报刊。[4]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推荐,被徵入京,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林旭、楊銳等人参與新政,時號「軍機四卿」。[5]
當宫中后黨密謀政變,光绪帝傳密詔康有為等設法相救時,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18日夜,他前往法華寺爭取袁世凱支援,殺榮祿、囚慈禧,不料袁世凱向榮祿告密。[5]有說其實日間已有守舊派楊崇伊上書請太后訓政,袁世凱了解到太后已知,畏罪才告發。變法失败後,梁启超避祸日本使馆,劝说一同出逃但遭拒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大刀王五一再劝说出逃,均被拒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5]1898年9月28日,榮祿親信貽穀請奏:请求速行斬決维新人士,同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臨刑前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當劊子手要臨刑之際,譚嗣同突然大喊一聲:「吾有一言!」當時劊子手詢問在當時對維新派恨之入骨的監斬官剛毅,是否等譚嗣同說完,無奈剛毅不予理會,譚嗣同英勇就義,這句話也因此成了千古之謎。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并稱“戊戌六君子”。後人将其著作编為《譚嗣同全集》。
譚嗣同年少時曾隨大刀王五學習武術[來源請求],而王五為人樂仗義行俠,喜結交維新人士,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八月,譚嗣同曾和大刀王五合謀拯救光緒帝未成。[來源請求]被害後,王五冒風險為其收屍,並運回湖南瀏陽家鄉安葬,一時成為京師美談。
著作
[编辑]譚曾著《仁學》一書,認為世界是由物質的原質所構成,其本體是「仁」,世界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由於「仁」的作用,故稱其哲学為「仁學」。「仁」是萬物之源,「以通為第一義」。
而「以太」則是溝通世界成為一個整體的橋樑。由於「以太」「不生不滅」,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是靜止的、停頓的,而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批判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頑固思想,從變易中論証其改革社會制度的政治理想。
并且认为儒学「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理、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专制网罗。对秦汉以来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仁學》一書還有驚人之議:“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惟大盜利用鄉愿,惟鄉愿工媚大盜。”
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註 1]此诗在當時刑部司員唐烜《留庵日鈔》中記為:「望門投宿鄰張儉,忍死須臾待樹根,吾自橫刀仰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註 2]黄彰健考《康梁演义》小說有另一版本:“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註 3]。
家世
[编辑]先祖譚逢琪、譚世昌,曾祖譚文明,祖父譚學琴,父親譚繼洵。
大哥譚嗣貽,二哥譚嗣襄;大姐譚嗣懷,二姐譚嗣淑。
夫人李闰(1865-1925)为中国女学会的倡办者之一,两人有一子早夭。
紀念建築
[编辑]- 湖南省浏阳市谭嗣同故居,谭嗣同的成长之地。谭嗣同墓坐落在湖南省长沙浏阳市荷花街道嗣同村石山组一山坡上。谭嗣同祠坐落在湖南省浏阳市才常路89号。
- 北京譚嗣同故居原在北半截胡同41号,现位于菜市口大街西侧。
艺术作品改編
[编辑]譚嗣同事跡曾被改編為不少影視戲劇,亦有文學作品的描述:
年份 | 片名/書名 | 演員 | 導演/作者 | 類型 |
1973 | 大刀王五 | 岳華 | 張徹、鮑學禮 | 邵氏電影 |
1976 | 瀛台泣血 | 李翰祥 | ||
1976 | 近代豪俠傳之大刀王五 | 劉松仁 | 李鼎倫 | 香港無線電視製作 |
1984 | 譚嗣同 | 達式常 | 陳家林 | 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 |
1993 | 一刀傾城 | 狄龍 | 洪金寶 | 武打電影 |
1999 | 英雄之廣東十虎 | 林祖輝 | 曾謹昌等 | 香港亞洲電視製作 |
2003 | 英雄·刀·少年 | 黃宗澤 | 陳新俠等 | 香港無線電視製作 |
2000 | 北京法源寺 | 李敖 | 李敖出版社出版小說 | |
2015 | 賈一平 | 田沁鑫 | 舞台劇 |
注釋
[编辑]- ^ “兩昆崙”指何物?一直是歷史學家好奇之處。梁启超认为“两昆崙”指康有为和大刀王五(王正誼),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称:“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其—乃侠客大刀王五……浏阳少年尝从之受剑术,以道义相期许。戊戌之变,浏阳与谋夺门迎辟,事未就而浏阳被逮,王五怀此志不衰。”;又有一說是指唐才常和大刀王五,唐才质《戊戌闻见录》云:“复生七丈虽役其身于清廷,从事维新,而其心实未尝须臾忘革命。其北上也,伯兄(指唐才常)为饯行。酒酣,复生七丈口占一绝,有云:‘三户亡秦缘敌忾,勋成犁扫两昆仑’。盖勉伯兄结纳哥老会,而已复于京师倚重王五,助其谋大举也。”也有人认为“两昆仑”指大刀王五和拳士胡七(胡致廷),肖一山称:“盖指大刀王五及通臂猿胡七,二人系武林之昆仑派也。任公曰‘盖念南海也’,恐非是。”亦有人认为“两昆仑”指譚嗣同的两个仆人 ,古人谓仆人为昆仑奴,《唐人傳奇》中指仆人为「昆仑奴」,蒲松龄《聊斋志异·余德》:“向暮,有两崑崙捉马挑灯,迎导以去。”。
- ^ 孔祥吉:〈論譚嗣同「獄中題壁」詩刑部傳鈔本之發現及其意義〉(《漢學研究》第 12 卷,第1期(23期),1994年6月。孔祥吉:〈譚嗣同獄中題壁詩刑部傳鈔本之發現及其意義〉,《晚清佚聞叢考——以戊戌維新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 1998年),頁200。
- ^ 黄彰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认为:“《康梁演义》虽系小说,但其所记林旭第二首诗:‘望门投趾怜张俭’,则显与今传谭《狱中题壁》诗词句有雷同处。《康梁演义》所记此诗实值得注意。”“由于梁、谭关系密切,而梁又声名赫赫,交游广阔,人们遂认为梁所记谭此诗应得自可靠来源,真实可信,《康梁演义》讥讪康梁,已不能引起人同情,而其书系演义体裁,记事多误,故读者虽见‘望门投趾怜张俭’一诗与谭狱中诗辞句有相同处,亦不起疑惑。现在由于我发现康梁为了伪称保皇,造的假历史太多,对康梁所记,心存戒惕,因此,我对《康梁演义》所引‘望门投趾怜张俭’一诗,反另眼看待。”[6]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王习加 (2014),第162頁.
- ^ 譚嗣同《先妣徐夫人逸事狀》說:「先夫人性惠而肅,訓不肖等諄諄然,自一步一趨至置身接物,無不委曲詳盡。又喜道往時貧苦事,使知衣食之不易。居平正襟危坐,略不傾倚,或終日不一言笑;不肖等過失,折囊操笞不少假貸;故嗣同誦書,竊疑師說,以為父慈而母嚴也。禦下整齊有法度,雖當時偶煩苦,積嚴憚之致,實陰納之無過之地,以全所事,一旦失庇蔭,未嘗不成流涕思之。」
- ^ 3.0 3.1 3.2 3.3 王习加 (2014),第163頁.
- ^ 4.0 4.1 4.2 4.3 王习加 (2014),第164頁.
- ^ 5.0 5.1 5.2 王习加 (2014),第165頁.
- ^ 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第532–535页。
来源书目
[编辑]- 王习加 (编). 伟人故里,雷锋家乡——近代历史名人撷英:谭嗣同 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长沙史话》. 北京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097-6662-0.
- 书籍
- 張灝:《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分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 楊廷福:《譚嗣同年譜》
外部連結
[编辑]- 吳展良:〈晚清的「生元思想」及其非啟蒙傾向──以康有為與譚嗣同為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狹間直樹:〈梁啟超筆下的譚嗣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3年).
- 李國祁:〈譚嗣同的兩性認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楊際開:〈谭嗣同与宋恕——以《仁学》为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