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角龍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角龙科

角龙科
化石时期:晚白垩纪,83–66 Ma
數種角龍科的頭骨相較圖
準角龍(左上)、愛氏角龍(右上)
無鼻角龍(左)開角龍(中)、尖角龍(右)
亞伯達角龍(左下)、獨角龍(右下)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演化支 頜齒類 Genasauria
演化支 新鳥臀類 Neornithischia
演化支 盾齒類 Clypeodonta
演化支 角足龍類 Cerapoda
演化支 頭飾龍類 Marginocephalia
亚目: 角龍亞目 Ceratopsia
下目: 新角龍下目 Neoceratopsia
小目: 冠飾角龍小目 Coronosauria
总科: 角龍總科 Ceratopsoidea
科: 角龙科 Ceratopsidae
Marsh, 1890
演化支
異名
  • 奇蹟龍科 Agathaumidae
    Cope, 1891
  • 冠饰角龙科 Torosauridae
    Nopcsa, 1915

角龍科(Ceratopsidae)屬於頭飾龍類,是一群多樣性的演化支,例如:三角龍戟龍牛角龙。所有已知物種都為四足草食性恐龍,都擁有喙狀嘴、頜部後方有多排切割用牙齒、以及延長的頭盾與頸盾緣骨突。大部分角龍科化石都發現於北美洲西部的上白堊紀地層,只有圖蘭角龍中國角龍的化石發現於亞洲[1]

角龍科可分為兩亞科。角龍亞科,或稱開角龍亞科,共通特徵為長、三角形的頭盾,以及發展良好的两根眼窝部角狀物。尖角龍亞科有發展良好的鼻角或鼻部突起物,頭盾較短、較呈直角,以及頭飾後方的延長針狀物。角龍科的角狀物與頭盾顯示出值得注意的變化,而且是辨別不同物種的主要方式。它們的用途並不完全明確。其中一個用途是抵抗掠食者,但許多物種的頭飾是相對易碎的;但更有可能是作為第二性徵或物種內競爭用,如同現代的有蹄類厚鼻龍河神龍頭顱骨上的巨大突起物,類似現代麝牛的突起物,顯示牠們可能以頭互相碰撞。

尖角龍亞科經常與少數其他物種一起以大量化石方式發現,顯示這些動物可能是大量群居的動物。角龙科的恐龙由于头部巨大,因此导致体重非常的重,在同样的长度下,角龙科的恐龙体重远远超过蜥脚类剑龙科甲龙科鸭嘴龙科

分類學[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Sues, H.-D., and Averianov, A.(2009). "Turanoceratops tardabilis—the first ceratopsid dinosaur from Asia." Naturwissenschaften, doi:10.1007/s00114-009-0518-9.
  2. ^ Mark A. Loewen, Joseph J. W. Sertich, Scott Sampson, Jingmai K. O’Connor, Savhannah Carpenter, Brock Sisson, Anna Øhlenschlæger, Andrew A. Farke, Peter J. Makovicky, Nick Longrich and David C. Evans. 2024. Lokiceratops rangiformis gen. et sp. nov. (Ceratopsidae: Centrosaurinae) from the Campanian Judith River Formation of Montana reveals Rapid Regional Radiations and Extreme Endemism within centrosaurine dinosaurs. PeerJ. 12:e17224. DOI: 10.7717/peerj.17224
  • Dodson, P.(1996). The Horned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inceton, New Jersey, pp. xiv-346
  • Dodson, P., & Currie, P. J.(1990). "Neoceratopsia." 593-618 in Weishampel, D. B., Dodson, P., & Osmólska, H.(eds.), 1990: The Dinosaur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ley, Los Angeles, Oxford, 1990 xvi-733.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