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尼·布伦纳[註 1],CH,FRS(英語:Sydney Brenner,1927年1月13日—2019年4月5日[14]),南非生物学家,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布伦纳出生在南非小镇杰米斯顿。他的双亲是犹太移民。父亲1910年从立陶宛来到南非,而母亲于1922年从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移居南非[15]。他有一个妹妹Phyllis[16][17]。
布伦纳在杰米斯顿高中[1]和金山大学接受教育后,在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60年代,布伦纳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成就突出。1961年,他与佛朗西斯·克里克通过克里克-布伦纳实验解释了蛋白质翻译的三元码,发现了移码突变。这个发现提供了遗传密码前期解释。之后他专注于秀丽隐杆线虫的研究。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2002年12月,他的诺贝尔演讲的题目为"Nature's Gift to Science",介绍了线虫动物门,他被认为选择了正确研究方向,并选择了正确的生物体[18]。
布伦纳创建了分子科学研究院(Molecular Sciences Institute),他还和多所研究机构有合作关系,如美国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日本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霍华德休斯医学院(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珍妮莉娅法姆研究学院(珍利亞農場研究園區)。并且他在期刊《现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设有专栏“Loose Ends”,以敏锐的科学视角和辛辣的文笔而著称。2001年他出版了专著A Life In Science。
他也是在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学理事[19],以及在那里作为遗传学教授[2]。
2006年10月11日,布伦纳被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奖章,表彰他为新加坡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20]。
- ^ 1.0 1.1 1.2 1.3 BRENNER, Sydney
. 英国名人录. ukwhoswho.com 2015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布盧姆斯伯里出版公司旗下A & C Black). 需要订阅或英国公共图书馆会员资格
- ^ 2.0 2.1 Sydney Brenner PhD. scripps.edu. [2016-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2).
- ^ Janelia Farm: Sydney Brenner. hhmi.org.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7).
- ^ Research Units | Okinaw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University OIST. Oist.jp. 2016-02-01 [2016-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7).
- ^ 5.0 5.1 5.2 Sydney Brenner Academic Tree. neurotree.org.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8).
- ^ Thompson, H. Cyril Norman Hinshelwood 1897-1967.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London: Royal Society). 1973, 19: 374. doi:10.1098/rsbm.1973.0015.
- ^ Rubin, Gerald Mayer. Studies on 5.8 S Ribosomal RNA.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74 [2016-12-13]. OCLC 50055346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 ^ White, John Graham. Computer Aid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74 [2016-12-13]. OCLC 1807020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7).
- ^ Elizabeth Dzeng. How Academia and Publishing are Destroying Scientific Innovation: A Conversation with Sydney Brenner.. kingsreview.co.uk. 2014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5).
- ^ Brenner, S. The genetics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Genetics. 1974, 77 (1): 71–94. PMC 1213120
. PMID 4366476.
- ^ Sulston, J.; Brenner, S. The DNA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Genetics. 1974, 77 (1): 95–104. PMC 1213121
. PMID 4858229.
- ^ Sydney Brenner EMBO profile. people.embo.org. Heidelberg.: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7).
- ^ 對我國生物醫藥科學有重大貢獻 醫學諾獎得主布倫納博士逝世 | 聯合早報. 聯合早報. 2019-04-06 [2024-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4) (中文(繁體)).
- ^ Nobel laureate Sydney Brenner, who helped place Singapore on biotech world stage, dies at 92. [2019-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5).
- ^ 诺贝尔官方网站关于悉尼·布伦纳介绍. [2007-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4).
- ^ Sydney Brenner - Autobiography. nobelprize.org. [28 Sept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4).
- ^ Brenner, Sydney (1927- ) World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encyclopedia.com. [27 Jul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 ^ 诺贝尔官方网站悉尼·布伦纳演讲
- ^ Profi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ripps.edu; accessed 28 July 2016.
- ^ 布伦纳被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2007-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0).
- ^ (日語)平成29年春の外国人叙勲受章者名簿 (PDF). 内阁府. 2017-04-29 [2022-05-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19).
|
---|
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
---|
1951年-1975年 | |
---|
1976年-2000年 | |
---|
2001年-至今 | |
---|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22年、1926年、1938年、1943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
---|
基础科学部门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
|
尖端科技部门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
|
思想·艺术部门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
|
|
|
---|
1820年代 | |
---|
1830年代 | |
---|
1840年代 | |
---|
1850年代 | |
---|
1860年代 | |
---|
1870年代 | |
---|
1880年代 | |
---|
1890年代 | |
---|
1900年代 | |
---|
1910年代 | |
---|
1920年代 | |
---|
1930年代 | |
---|
1940年代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1960年 | |
---|
1961年 | |
---|
1962年 | |
---|
1963年 | |
---|
1964年 | |
---|
1965年 | |
---|
1966年 | |
---|
1967年 | |
---|
1968年 | |
---|
1969年 | |
---|
|
---|
1970年代 | 1970年 | |
---|
1971年 | |
---|
1972年 | |
---|
1973年 | |
---|
1974年 | |
---|
1975年 | |
---|
1976年 | |
---|
1977年 | |
---|
1978年 | |
---|
1979年 | |
---|
|
---|
1980年代 | 1980年 | |
---|
1981年 | |
---|
1982年 | |
---|
1983年 | |
---|
1984年 | |
---|
1985年 | |
---|
1986年 | |
---|
1987年 | |
---|
1988年 | |
---|
1989年 | |
---|
|
---|
1990年代 | 1990年 | |
---|
1991年 | |
---|
1992年 | |
---|
1993年 | |
---|
1994年 | |
---|
1995年 | |
---|
1996年 | |
---|
1997年 | |
---|
1998年 | |
---|
1999年 | |
---|
|
---|
2000年代 | 2000年 | |
---|
2001年 | |
---|
2002年 | |
---|
2003年 | |
---|
2004年 | |
---|
2005年 | |
---|
2006年 | |
---|
2007年 | |
---|
2008年 | |
---|
2009年 | |
---|
|
---|
2010年代 | 2010年 | |
---|
2011年 | |
---|
2012年 | |
---|
2013年 | |
---|
2014年 | |
---|
2015年 | |
---|
2016年 | |
---|
2017年 | |
---|
2018年 | |
---|
2019年 | |
---|
|
---|
2020年代 | 2020年 | |
---|
2021年 | |
---|
2022年 | |
---|
2023年 | |
---|
2024年 | |
---|
|
---|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
|
---|
1940年代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