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菩提道次第广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菩提道次第论
宗喀巴
菩提道次第
傳承
阿底峽 - 宗喀巴
噶當派 - 格鲁派
經典
入菩薩行論 - 菩提道燈論
八大教授
菩提道次第广论 - 略論
善說金珠 - 焠鍊精金
廣開大道 - 文殊菩薩聖句
方便道指引 - 殊勝經句軌
道前基础
聽聞軌理 - 說法軌理
依止善知識 - 加行六法
七支行願 - 暇滿
共下士道
念死無常 - 三惡趣苦
皈依三寶 - 深信業果
共中士道
希求解脫 - 思惟苦諦
思惟集諦 - 十二缘起
上士道
七因果教授 - 自他相換法
布施 - 持戒 - 忍辱
精進 - 靜慮 - 般若
四攝法
奢摩他 - 毘缽舍那
止觀雙運

菩提道次第广论藏語ལམ་རིམ་ཆེན་མོ།威利转写lam rim chen mo),十五世紀藏傳佛教格魯派宗喀巴的宗教著作。大多以《廣論》作為簡稱。 以印地阿底峽所著《菩提道燈論》之道次第為框架,整理顯教經論成24卷之巨著。 而金剛乘教法的整理則寫為《密宗道次第廣論》。

漢譯版由汉藏教理院法尊法师在1931年譯出,CBETA電子大藏經已收錄現代標點本 [1] 。 英譯版亦已問世 [2]

本书结构

[编辑]

道前基础

[编辑]

歸敬頌 造者殊勝 教授殊勝 聽聞軌理 說法軌理 完結軌理 親近善知识 修習軌理 暇滿 道次引導

下士道

[编辑]

念死無常 三惡趣苦 皈依三寶 深信業果

中士道

[编辑]

希求解脫 思惟苦諦 思惟集諦 十二缘起 除邪分別 解脫正道

上士道

[编辑]

入大乘門 菩提心次第 儀軌受法 學菩薩行 布施波羅蜜 持戒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 精进波羅蜜 禅定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四摄法 奢摩他 毘缽舍那

止观论

[编辑]

「止觀」(奢摩他、毘缽舍那)論中說是「六度」菩薩行中的後二度(靜慮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所攝,大小二乘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解深密經》卷3〈6 分別瑜伽品〉:「復次善男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鉢舍那所得之果。」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龍猛、無著二師道軌,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止」就是「心一境性」的「正定」,「觀」就是「妙觀察」所見的「中道空」。學人達到「貪嗔癡升起時,會因為具有正見而自動平息」,才是正定;看到「人無我,法亦無我」,才是妙觀察。止觀整體作用的結果,是身輕安,心也輕安。

宗喀巴大師告誡學人不可以「貪著自宗,瞋他法派」。《菩提道次第廣論》別學止觀波羅蜜多的用意,是把止觀學習做「模組化」。將卷十四到卷二十三的內容,直接用中論、唯識學或天台摩訶止觀取代,並不影響道次第的連續和完整。

主要内容

[编辑]

《廣論》是總攝佛經三藏十二部要義,依「道前基礎」和「三士道」次第由淺入深編寫而成的重要論典。其主要內容,簡略介紹於下。

「道前基礎」最重要的是「敬」和「信」。經由聽聞軌理、說法軌理、完結軌理等,它使得性情孟浪的人,生出恭敬的心;自我中心的人,注意到別人的優點;麻木遲鈍的人,產生感恩的心;個性孤獨的人,走入群眾;害羞木訥的人,開口分享他們的內心;生活規律不良的人,調整自己的腳步;思想喜好多有束縛的人,看到開擴無限生命的存在。這些都有可能令人產生人生第一次巨大的改變和感動。

「下士道」是希望「此生與來生的串習能有比較好的條件、可以繼續努力」修行的學人所應修習的事項。「下士道」要深信因果,七支供養等行持累積資糧,四力懺悔淨治罪障,以備學習正法之資糧。

「中士道」是希望「斷除煩惱障,不隨煩惱墮」,而希求解脫生死輪迴的學人,應修習的項目與次第。「中士道」要趁著暇滿人身,觀修四聖諦十二因緣,由戒定慧解脫生死輪迴,成就聲聞聖果,但宗喀巴大師執持大乘宗,因此未在中士道詳說止觀。

「上士道」是可以成為菩薩,承擔如來事業之學人的修習內容與次第。「上士道」的修習為正式的大乘種性學修。必須因為大悲心而生出大菩提心和四無量心,並且啟動六度四攝的修行。但欲成就十地功德,菩薩須菩提心及空性雙運,觀修空性則需止觀雙運,是六度之中後二度:靜慮波羅密多、般若波羅密多,即「奢摩他」、「毗缽舍那」,譯為「寂止」、「勝觀」,二者別修後雙運,方能完成甚深空性的觀修。為了幫助領悟「止觀」的正確意義,「戒」就非常重要。「無我」、「出離」,最後還要和善知識「無二無別」,才有可能成為菩薩,乃至成佛,承擔如來事業。

道前因為尊敬和相信,而生出希求來世之心,進入下士道。因為懺悔、皈依三寶和勝解空義、靜息不善、修菩提心等四力淨修,而生出遠離生死輪迴之心,進入中士道。因為修習戒定慧三學,而生出今生悟道,即身成佛的大發心,進入上士道。最後,在上士道中,跨時空以一「定」,覆天地於一「無」,成就「止觀」之果。這就是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令道次第「動態」銜接的有效構想和意圖。

傳布與汉译经过

[编辑]

《廣論》由宗喀巴在1405年於絳巴領寺著成 [3] ,未漢譯前《廣論》僅流传于西藏甘肃青海内蒙古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 ,即使在格魯派內也非學僧的教材,更遑論普及於一般民眾。 1931年,法尊法师在拉萨跟从安东格西学菩提道次第广论 ,1934年法尊法师在拉萨仰光重庆汉藏教理院逐渐翻译此书 ,于1935年冬整理初版发行,全书共二十四卷。

相關條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B0067 菩提道次第廣論 -| CBETA 線上閱讀. [2019-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2. ^ THE GREAT TREATISE ON THE STAGES OF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The Lamrim Chenm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Snow Lion Publications
  3. ^ 張書銓. 奢摩他修持探究─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主. 南華大學人文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1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