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漕运总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總督漕運
漕運總督
先前职位首創
设立明景泰二年(1451年)
首任王竑
末任恩壽
废止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后继职位江淮巡撫

漕运总督满语ᠵᡠᠸᡝᡵᡝ
ᠵᡝᡴᡠᡳ
ᠪᠠᡳ᠌ᡨ᠋ᠠ ᠪᡝ
ᡠᡥᡝᡵᡳ
ᡴᠠᡩ᠋ᠠᠯᠠᡵᠠ
ᠠᠮᠪᠠᠨ
穆麟德轉寫juwere jekui baita be uheri kadalara amban)是两朝中央政府派出的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高级官员,品级为从一品或正二品。

创设

[编辑]

始设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驻节于南直隶淮安府城(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全称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不仅管理跨数省长达3000多华里的运河沿线,并且还地方行政事务,在明代和清初(1649-1659)兼庐凤巡抚,管理凤阳府、淮安府、扬州府、庐州府和徐州、和州和滁州3州;自清末的1860年(咸丰十年)起节制江苏长江以北诸镇、诸道。而各省的督粮道,都隶属于漕运总督。

隋唐以后历代朝廷都十分重视运河漕运,以其为国家经济的命脉。自隋代开凿大运河,朝廷就在淮安设漕运专署,宋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明朝在设立漕运总督之前,1404年,永乐皇帝设武职漕运总兵,为正二品衔,率12万军队,专门负责漕运。1451年,设立文职的漕运总督,与总兵同理漕务,称为文、武二院,二者享有同等的权力。每年年初,总漕巡视扬州,经理瓜洲和淮安的漕船过闸事宜,总兵到徐州督管漕船过百步洪、徐州洪等,同理漕参政管押赴京。1621年,才裁撤漕运总兵,而专任文职。

每年漕船到达这里后,需接受漕台衙门的盘查,上万艘粮船的船工水手、漕运官兵在此停留,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进行货物交易,旅客也在此盘桓,更加之在这里设常盈仓两处、常平仓两处、预备仓三处、庄仓五处。因此促成淮安城市的繁荣:“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

昔日漕运要地:清江浦大闸口

漕运总督的属下有理漕参政、巡漕御史、郎中、监兑、理刑、主事等级别和职掌各不相同的属官。督催有御史、郎中,押运有参政,监兑、理刑管洪、管厂(造船厂),管闸有主事。文官武将及各种官员达270多人;还下辖仓储、造船、卫漕兵丁2万余人。其中规模最大的造船厂位于清江浦

裁撤

[编辑]

1860年,裁撤南河总督,将漕运总督从淮安府城移驻原南河总督署,15千米外的清江浦

1901年,清朝颁布停漕改折的命令。保留每年从上海海运漕粮一百万石至天津,再改由铁路火车运到北京。

1905年初,由于漕运已停,裁撤漕运总督及各省粮道等官,改置江淮巡抚,驻扎清江浦,同年也被裁撤。  

明朝時期

[编辑]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設置京畿都漕運司漕運使,專門負責漕運。洪武元年,漕運使為正四品官員,并設置知事,正八品,提控案牘,從九品,屬官監運,正九品。洪武十四年,罷黜。明成祖朱棣打敗明惠帝之後,因永樂遷都,設置漕運總兵官,命平江伯陳瑄治理漕運。宣德年間,明宣宗派遣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監督漕運。景泰二年,因漕運不斷,明景帝命副都御史王竑為首任漕運總督,兼巡撫淮安府揚州府廬州府鳳陽府四府;徐州和州滁州三州,治理淮河[1]

成化八年,分設立巡撫、總漕各一員。次年,恢復舊制。正德十三年,又分設;三年后又恢復舊制。嘉靖三十六年,因抵禦倭寇進犯,增設提督軍務巡撫鳳陽都御史。嘉靖四十年,合併,改為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萬曆七年,加兼管河道[2]

清朝時期

[编辑]
姓名 圖片 就職時間 卸任時間 卸任原因 備註
1 沈文奎 順治8年4月 順治11年9月 降職
2 蔡士英 順治12年正月 順治14年8月 奉召 蔡毓榮
3 亢得時 順治14年9月 順治16年7月 溺死 兼兵部尚書
4 蔡士英(第2次) 順治16年7月 順治18年9月 病免 第二次漕運提督任期
5 林起龍 順治18年10月 康熙6年5月 降職
6 屈盡美 康熙6年5月 康熙8年7月 降職
7 帥顏保 康熙8年7月 遷職 赫舍里氏,大学士希福之子
8 李栖凰 康熙17年7月 康熙20年5月 遷職 兵部右侍郎(坐銜)
9 邵甘 康熙20年5月 康熙23年12月 罷官
10 徐旭齡 康熙23年12月 康熙26年3月
11 慕天顧 康熙26年3月 康熙27年3月 免職
12 馬世濟 康熙27年3月 康熙28年3月
13 董訥 康熙28年3月 康熙31年3月 遷職
14 興永朝 康熙31年12月 康熙33年2月 遷職
15 王樑 康熙33年3月 康熙34年6月 免職
16 董安國 康熙34年7月 康熙34年8月 遷河道 兵部右侍郎(坐銜)
17 桑額 康熙34年8月 康熙49年12月 遷吏部尚書 兵部右侍郎(坐銜)
18 赫壽 康熙49年12月 康熙51年10月 遷兩江 兵部左侍郎(坐銜)
19 郎廷極 康熙51年11月 康熙54年2月 兵部左侍郎(坐銜)
20 施世綸 康熙54年2月 康熙61年5月 兵部右侍郎(坐銜)
姓名 圖片 就職時間 卸任時間 卸任原因 備註
21 張大有 康熙61年5月 雍正7年2月 遷工部右侍郎 3月仍任
22 性桂 雍正7年2月 雍正10年2月 奉召(9月復補) 雍正9年始任
23 魏廷珍 雍正10年2月 雍正12年12月 調兵部尚書 雍正10年9月調,11年正月回任
24 顧琮 雍正12年12月 乾隆元年正月 遷職 兵部右侍郎(坐銜)
25 補熙 乾隆元年正月 乾隆3年 乾隆元年程元章補,6月元章遷熙補
26 托時 乾隆3年7月 乾隆5年10月 遷職
27 常安 乾隆5年10月 乾隆6年12月 遷職
28 顧琮(第2次) 乾隆6年12月 乾隆12年9月 遷職 至乾隆11年3月遷,9月回任
28 蘊著 乾隆12年9月 乾隆14年4月 革職
29 瑚寶 乾隆14年4月 乾隆21年7月
30 張師載 乾隆21年7月 乾隆22年正月 遷河東
31 楊錫紱 乾隆22年正月 乾隆33年12月
32 梁翥鴻 乾隆33年12月 乾隆34年6月 免職
33 傅顯 未任卒
34 黃登賢 乾隆34年6月 乾隆35年12月 降職
35 崔應階 乾隆35年12月 乾隆37年正月 遷刑部尚書
36 嘉謨 乾隆37年正月 乾隆41年正月 遷戶部右侍郎
37 阿思哈 乾隆41年正月 乾隆41年10月
38 鄂寶 乾隆41年10月 乾隆48年2月 遷職
39 毓奇 乾隆48年2月 乾隆54年6月 革職
40 管幹貞 乾隆54年6月 嘉慶元年5月 降職
姓名 圖片 就職時間 卸任時間 卸任原因 備註
41 39 富綱 嘉慶元年5月 嘉慶3年6月 遷職
42 40 梁肯堂 嘉慶3年6月 嘉慶4年2月 免職
43 41 蔣兆奎 嘉慶4年2月 嘉慶4年12月 免職
44 42 鐵保 嘉慶4年12月 嘉慶7年11月 免職
45 43 吉綸 嘉慶7年11月 嘉慶12年5月 遷職
46 44 薩彬圖 嘉慶12年5月 嘉慶14年6月 革職
47 45 胡克家 嘉慶14年6月 嘉慶14年7月 革職
48 46 馬慧裕 嘉慶14年7月 嘉慶14年12月 降職
49 47 許兆椿 嘉慶14年12月 嘉慶17年8月 遷職
50 48 阮元 嘉慶17年8月 嘉慶19年3月 遷職
51 49 桂芳 嘉慶19年3月 嘉慶19年4月
52 50 李奕疇 嘉慶19年4月 嘉慶24年4月 降職
53 51 李鴻賓 嘉慶24年4月 嘉慶24年8月 遷職
54 52 成寧 嘉慶24年8月 道光元年6月 上京
55 52 李鴻賓(第二次) 道光元年6月 道光2年9月 遷湖廣 第二次任職
魏元煜 道光2年9月 道光4年11月 遷兩江 署理
56 53 顏檢 道光4年12月 道光5年5月 上京
57 54 魏元煜(第二次) 道光5年5月 道光5年6月 正職
穆彰阿 道光5年6月 道光5年8月 遷職
58 55 陳中孚 道光5年8月 道光6年7月 遷職 楊懋恬署理
穆彰阿(第二次) 道光6年7月 道光6年9月 上京 第二次署理
59 56 訥額經額 道光6年12月 道光9年3月 調任 琦善署理
60 57 朱桂楨 道光9年3月 道光10年8月 調任
61 58 吳邦慶 道光10年8月 道光11年12月 調任
62 59 蘇成額 道光11年12月 道光13年4月 遷職 張井兼署理
63 60 貴慶 道光13年4月 道光13年9月 遷職
64 61 嵩溥 道光13年9月 道光14年5月 遷職 恩銘署理
65 62 恩銘 道光14年5月 道光14年11月 遷職 轉正
66 63 朱為弼 道光14年11月 道光15年8月
67 64 恩特亨額 道光15年8月 道光17年5月 遷職
68 65 周天爵 道光17年5月 道光19年4月 調職 18年1月調(鐵麟署理),19年1月回任
69 66 朱樹 道光19年4月 道光22年9月 回籍
70 66 周天爵(第三次) 道光22年9月 道光22年11月 第三次任職
廖鴻奎 道光22年11月 道光22年12月 上京 署理
71 67 李湘棻 道光22年12月 道光24年3月 丁憂
72 68 惠吉 道光24年3月 道光25年正月 遷陝甘
73 69 程矞采 道光25年正月 道光26年12月 調職
74 70 楊殿邦 道光26年12月 咸豐3年3月 革職
姓名 圖片 就職時間 卸任時間 卸任原因 備註
75 71 福濟 咸豐3年3月 咸豐3年12月 遷職 查文經
76 72 邵燦 咸豐3年12月 咸豐9年4月 病免 楊以增兼署
77 73 袁甲三 咸豐9年4月 咸豐9年10月 庚長兼署
聯英 咸豐9年10月 咸豐10年閏3月 病免 署理
王慶齡 咸豐10年閏3月 咸豐11年11月 上京 署理
78 74 吳棠 咸豐11年11月 同治5年8月 遷閩浙 署理至同治4年2月遷兩廣,4月留任(彭玉麟未任)
79 75 張之萬 同治5年8月 同治9年閏10月 遷職
80 76 張兆棟 同治9年閏10月 同治10年6月 遷職
81 77 蘇鳳文 同治10年6月 同治10年12月 未任 張樹聲
恩錫 同治11年2月 同治11年2月 署理(文彬代署)
82 78 文彬 同治11年2月 光緒5年8月 入覲 代署至同治12年10月調恩錫署,尋回任
姓名 圖片 就職時間 卸任時間 卸任原因 備註
薛允升 光緒5年8月 光緒6年5月 卸職 署理
83 79 黎培敬 光緒6年6月 光緒7年5月 遷職 譚培均
84 80 周恆祺 光緒7年5月 光緒8年正月 免職
慶裕 光緒8年正月 光緒9年2月 遷東河 署理
85 81 楊昌濬 光緒9年2月 光緒10年7月 譜鈞培
孫鳳翔 光緒10年7月 光緒10年7月 署理(王加敏護)
86 82 吳元炳 光緒10年7月 光緒11年2月 遷職 孫鳳翔署理
87 83 申崧駿 光緒11年2月 光緒12年5月 遷職
88 84 李瀚章 光緒14年9月 光緒15年7月 遷兩廣 徐文達
89 85 松椿 光緒15年7月 光緒26年10月 免職 徐文達護至光緒20年七月祝嘏,鄧華熙署尋回任
90 86 張人駿 光緒26年10月 光緒27年9月 調職
91 87 恩壽 光緒27年9月 光緒27年9月 尋遷 沈渝慶
92 88 陳夔龍 光緒27年9月 光緒29年3月 調職
93 89 德壽 光緒29年3月 光緒29年11月
94 90 陸元鼎 光緒29年11月 光緒30年4月 調職 光緒29年4月署至11月補
95 90 恩壽 光緒30年4月 光緒30年12月 總督裁改江淮巡撫 楊鴻廣

漕运总督部院遗址

[编辑]

现在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城区中心的漕运总督部院遗址,与淮安城南门、门前的镇淮楼、后面的淮安府衙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这里最初由宋乾道六年(1170年)录事陈敏兴修建,元时为淮安路总管府,1293年阿思重修。明洪武元年(1368年)淮安知府范中政改建为淮安府署。洪武三年(1370年),知府姚斌改为淮安卫指挥使司。成化五年(1469年),通判薛淮重修,嘉靖十六年(1537年),都御史周金在城隍庙东新建都察院分署。隆庆五年(1571年)知府陈文烛将此重修。万历七年(1579)都御史凌云翼将淮安府迁往城隍庙东,移总督漕运部院于此。漕运公署机构庞大,整个建筑有213间,占地约三万平方米。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张廷玉等,《明史》(卷73):“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一員。太祖時,嘗置京畿都漕運司,設漕運使。洪武元年置漕運使,正四品,知事,正八品,提控案牘,從九品,屬官監運,正九品,都綱,省注。十四年罷。永樂間,設漕運總兵官,以平江伯陳瑄治漕。宣德中,又遣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督運。至景泰二年,因漕運不斷,始命副都御史王竑總督,因兼巡撫淮、揚、廬、鳳四府,徐、和、滁三州,治淮安。”
  2. ^ ·张廷玉等,《明史》(卷73):“成化八年,分設巡撫、總漕各一員。九年復舊。正德十三年又分設。十六年又復舊。嘉靖三十六年,以倭警,添設提督軍務巡撫鳳陽都御史。四十年歸併,改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萬曆七年加兼管河道。”

来源

[编辑]
书籍
  • 清史稿》第197至199卷:疆臣年表一至三(各省總督、河督漕督)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