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国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王静安
王国维
性别
出生王德桢
(1877-12-03)1877年12月3日
 大清浙江省杭州府海宁縣
逝世1927年6月2日(1927歲—06—02)(49歲)
 中國京兆地方颐和园昆明湖
墓地北京市福田公墓
国籍 中華民國
别名王静安、王伯隅、王观堂
职业學者
活跃时期20世紀
配偶莫氏(1896年-1907年)、潘氏(1908年-)
亲属九兒二女
学历
  • 私塾
    东京物理学校肄業
经历
  • 秀才
    上海时务报》職員
    江蘇師範學堂教師
    学部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修
    南书房行走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
代表作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德桢静安,又字伯隅,初礼堂,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又号永观忠悫浙江杭州府海宁人,中国学者国学大师。

王國維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領域成就卓著。王國維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戲曲史時獨樹一幟,成為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陳寅恪認為王國維的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1]。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

生平

[编辑]
王国维壮年像

1877年,王國維出生于浙江杭州府海宁盐官雙仁巷的一個書香世家。其父王乃譽精於書畫、篆刻、古文詩詞,對兒時的王國維有很大影響。1883年,王國維七歲時入私塾,師從潘紫貴。1887年,父親回家奔喪,於是在家教王國維讀書,並改從陳壽田先生學習。

1892年7月,入州学,参加海宁州岁试,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2]。与陈守谦叶宜春诸嘉猷被誉为“海宁四才子”。

1893年,肄業於杭州崇文書院,8月29日,鄉試未中返回海寧[3]

1897年4月,他在同邑陈枚肃家任塾师。9月,再應鄉試,未中。

1898年2月,進上海《時務報》館充書記校對。3月,康有為在京發起保國會,王國維曾去拜訪。利用公餘時間,他到金石学家羅振玉藤田豐八辦的“東文學社”學習外文及理化[4][5],他和沈紘樊炳清雖未及格但仍入學。9月,維新變法失敗,《時務報》停刊。11月,到上海,在東文學社和《農學報》工作。

1899年秋,跟隨田岗佐代治學習英文。

1900年6月,再赴上海做翻譯工作,結識狩野直喜[6]。12月,返鄉準備留學。

1901年春,應羅振玉之邀,赴武昌湖北農務學堂任譯授[4][5][2]。夏,到滬主編《教育世界》雜誌。

1902年2月,經藤田豐八介紹前往日本东京物理学校留學。夏,舊病復發回國[4][5][2]。10月,張冶秋邀請王國維到京師大學堂教日文,同時張謇也邀請他到通州師範學校任教。11月,到通州任教,讲授哲学、心理学、倫理學等[4][5][2]

1904年12月,應羅振玉邀請到蘇州江蘇師範學堂任教[4][5][2]。同時埋頭文學研究,開始其“兼通世界之學術”的“獨學”階段,写出《红楼梦评论》等多篇哲学、美学论文。后自编为《静庵文集》,于1905年出版。

1906年2月,羅振玉入京師任學部參事,王國維隨其北上。8月,父親去世,回家奔喪。1907年3月,返京在學部總務司行走,兼任學部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職[4][5][2];因此結識了吳昌綬王鵬運朱祖謀鄭文焯等詞學家[7]

1908年4月,偕家北上住在宣武門新簾子胡同。

1909年,漢學家伯希和從敦煌到北京準備返國,王國維、羅振玉與他討論考古問題,並商討敦煌寫本的研究計劃。秋,參與留美考試閱卷。

1910年8月,內藤湖南等人訪華,狩野直喜常常和他談論元代雜劇研究[8]

王國維與羅振玉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王國維隨羅振玉寄居日本京都[4][5][2],從此以“前清遺民”自居。其研究方向開始從哲學、文學轉向經史、小學。他與羅振玉在學術上相互交流切磋,協助羅氏整理大雲書庫藏書。王國維以古文字學為基礎,研究古代中國歷史,從古器物到古代書冊、服裝、建築,各方面皆有涉及。在日本期間,王國維“生活最為簡單,而學問則變化滋甚。成書之多,為一生冠。”

1912年,和繆荃孫鈴木虎雄多有書信往來,並結識青木正兒[9]

1913年,創作《宋元戲曲史》。

1915年3月,攜眷返國,會海寧掃墓後到上海,本打算到安陽、洛陽考察,但因為眼疾未果。正巧沈曾植寓居麥根路,常常去請教,與之結交。月底,與羅振玉一起返回日本,結識神田喜一郎

1916年2月4日,王國維到京都已經歷四暑五冬,均有羅振玉出資補助,由於不願再麻煩羅氏,便決定回國。正巧同鄉鄒安替上海著名猶太富商哈同給王國維寫信,希望他可以出任《學術叢編》的編輯,於是在給羅振玉拜年後,偕長子回國任職[10]。2月11日,到滬後移居吳興里392號,繼續從事甲骨文、考古學研究。3月,政局丕變,袁世凱取消帝制後各省紛紛獨立,王國維十分關注國內政局,在書信中常常有提及。年底,劉翰怡在上海建立淞社,約王國維參加。

1917年1月,為沈曾植編輯詩稿,月中,赴日探望羅振玉,在京都過春節。2月5日,返回上海。3月,內藤湖南和富岡謙藏等人訪華,王國維為其引薦徐乃昌劉翰怡。9月,著《殷周制度論》,指出“中國政治與中國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11]

1918年1月,經濟支絀,於是為蔣汝藻編藏書目,同時蔡元培來函擬聘王國維為教授,婉辭不就。這年,兼任上海倉聖明智大學教授。

1919年春末,羅振玉返國,抵上海。王國維雖關注國內政局,但主要工作還在在碑文和古籍的研究上,對政治少有參與。

1920年4月,為蔣汝藻的密韻樓編撰藏書志。

1921年1月28日,答應出任北大教授。

1922年春,受聘為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

1923年三月初一日,由蒙古貴族、大學士升允舉薦,與景方昶楊鍾羲溫肅應召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均著在紫禁城内骑马。5月,王國維检理景阳宫藏书得以窥見大内所藏秘籍。7月14日,溥儀手令,王國維“加恩賞給五品銜,並賞食五品祿”[12]

1924年春,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擬聘王國維為主任,考慮再三不就。秋,國立清華大學擬辦研究院,曹雲翔欲仿照美國大學研究院辦法,與胡適商議。胡適建議參考宋、元以來的書院制,並推薦梁启超和王國維為導師。曹雲翔又邀請陈寅恪赵元任李濟為導師。但胡適上門敦請時,王國維婉辭。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11月5日,修改對清室优待條例,溥儀遵照條款遷出皇宮,暫住醇王府,王國維陪同[13]。經此事變王國維自認日在憂患中,經常想要自殺,被家人勸阻未果[14]

1925年2月,胡適請溥儀代為勸說,於是王國維只好奉詔到任籌備中的清华国学研究院,4月17日全家遷入清華園。清華時期,虽然開講課程仍然不出经史小学,課餘的研究方向大變,主攻西北史地学、蒙元史學,這也是他1927年逝世前的最後兩個研究領域。[15]王國維在清華僅兩年多的時間,主要是授課,課程內容有中國古文字學,《说文·後序》、《說文》部首;群經中講《尚书》,該書五十幾篇,真偽各半,從經學、小學、史學各個方面一一考據,何者可讀,何者可疑。《詩經》的問題少,常常提及。三禮中,否定《周禮》,以《禮記》為晚作《仪礼》十七篇。他的弟子楊筠如所著《尚書覈詁》,劉盼的《學禮札記》都是以他的講授為藍本的。最精講到是《古史新证》,討論殷周史,考釋甲骨文、鐘鼎彝器,都是出於自己研究的創見。[16]7月,為清華暑期補習學校演講《最近二三十年中國新發現之學問》,這次演講內容大略是“古來新學問大都由於新發現......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之最大發現有三:一為孔子壁中書,二為汲塚竹書,三則今之殷墟甲骨文字,敦煌漢晉木簡,千佛洞六朝及唐人寫本書卷,內閣大庫之元明以來書籍檔冊......而各地零星發現之金石書籍,與學術有大關係者尚不與焉!”。由此可知,這次演講可謂是自道自己的研究經歷。9月28日,研究院第一屆開學。[17]研究生寫論文時,王國維認為要質疑、要寫高的題目。他提出的論文題為,為《詩經》中連綿字之研究,古音韻的研究,歷代度量衡考、周共和以前歷史年代考等等。有的研究生自擬題目,亦加以指導。在授課之餘,還對研究生個別指導。[18]

1926年9月26日,長子潛明在上海過世,悲痛萬分,自此情緒鬱悶。10月15日,返回北京。

1927年,政治氣氛鉅變,諸如王國維、梁啟超等許多人都對中國前途流露著不安和悲觀。[19]5月,趙元任和錢玄同等人組織“數人會”,王國維本要參加,不料還沒正式參會就發生了悲劇。[20]6月2日上午,雇人力车到颐和园,自沉于昆明湖鱼藻轩,王國維留下遺書,封面上書寫著:“送西院十八號王貞明先生收”,最后落款時間和簽名是:“五月初二,父字。”遺書內容如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移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于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葬於福田公墓。1927年,友翰林楊鍾羲作《诰授奉政大夫赏食五品俸南書房行走特谥忠悫王公墓誌銘》。

自殺

[编辑]
清华大学王国维纪念碑

王國維为何自溺,至今仍争论不一,論點有所謂的:“殉北洋說”、“反共及痛恨北伐說”、“逼債說”、“性格悲劇說”、“文化衰落說”[21]

金梁的《王忠愨公殉節記》中說:“五月初三,公晨起赴校,复僱車到頤和園,步至排雲殿西魚藻軒前,臨流獨立,盡紙煙一枚,園丁曾見之,忽聞有落水聲,爭往援起,不過一二分鐘,早已氣絕矣。”[22]

陳寅恪在《王觀堂先生挽詞》的序言中寫道:“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應之曰:近人有東西文化之說,其區域分劃之當否,固不必論,即所謂異同優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義焉。其義曰: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像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為李煜亦期之以劉秀;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為酈寄亦待之以鮑叔。其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一人一事。”

「殉清說」則與羅振玉所偽造的王國維遺折有關。遜帝溥儀閱畢遺折後,降諭賜王氏諡號「忠愨[23]

根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第四章〈天津的“行在” (1924 – 1930)〉中之說法,王國維早年受羅振玉接濟並結成兒女親家,然而羅振玉常以此不斷向王氏苛索,甚至以將王氏女兒退婚作要脅,令王國維走投無路而自殺。然此說有漏洞,遜帝或有所忌諱而不遑多言。馬叙倫在《石屋餘瀋》也曾說王國維是被羅振玉所迫後自殺[24]

家庭

[编辑]
  • 终生密友

學術

[编辑]

甲骨文研究

[编辑]

甲骨文始發現于晚清,後來劉鶚刊印《鐵雲藏龜》,繼而孫詒讓和羅振玉等人對甲骨文字進行研究。而將甲骨學由文字學演進到史學的第一人,則推王國維。他撰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殷虛卜辭中所見地名考》、《殷周制度論》、《殷禮徵文》以及《古史新證》等,將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紙上的材料中國歷史古籍對比來研究,用卜辭補正了《史記·殷本記》載的錯誤,而且進一步對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討,得出嶄新的結論,他的考證方法極為縝密,論斷堪稱精審。

二重证据法

[编辑]

王国维提倡以“地下之新材料”补“纸上之材料”,是为二重证据法。王国维首先用出土甲骨文,考订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字和前后顺序,证明了历史记载商朝君主世系的可靠性。二重证据法既繼承了乾嘉學派的考據傳統,又運用了實證主義的科學考證方法,是中国史学理论的重大革新,为古史及文献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纪元。[29][30]

人生三重境界

[编辑]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裡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1],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是非常有趣的見解。后人常以此三种境界象征奋斗路上的心路历程。[32]

但王國維的意境論和境界說不能混為一談。意境可以分解為意、境、觀三要素,而境界則主要指真情和心理境界,無法分解;意境論受西方理論影響明顯,而境界說則體現了回歸中國傳統詩學的傾向。[33]

康德哲學

[编辑]

王國維对康德哲學的吸納藉由日本的二手文獻和日文、英文譯本。他借用康德的概念与學說来討論中國哲學的問題,譬如用康德的知識論討論中國哲學的人性論(見《論性》),借用康德的理性學說討論"理"的問題(見《釋理》),借用康德的自由理論討論"命"的問題(見《原命》)。[34]

评价

[编辑]
  • 晚年胡適曾回憶王:“他的人很醜,小辮子,樣子真難看,但光讀他的詩和詞,以為他是個風流才子呢!”“现今的中国学术界真凋敝零落极了。旧式学者只剩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四人;其次则半新半旧的过渡学者,也只有梁启超和我们几个人。内中章炳麟是在学术上已半僵化了,罗与叶没有条理系统,只有王国维最有希望。”並就當時學術界的情況指出“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能夠融南北之長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國維與陳垣。”[35]
  • 魯迅認為“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36]
  • 陈寅恪撰文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王攸欣在《選擇、接受與疏離——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一書中說:“王國維寥寥幾萬字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比朱光潛洋洋百萬字的體系建樹在美學史上更有地位。”[37]

主要論著

[编辑]

王國維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生前自編定《靜安文集》、《觀堂集林》刊行於世。逝世後,另有《遺書》、《全集》、《書信集》等出版。

  • 觀堂集林》二十四卷(罗振玉序)
  • 《觀堂別集》四卷
  • 《庚辛之間讀書記》一卷
  • 《苕華詞》一卷
  • 《靜安文集》一卷續集一卷
  • 《爾雅草木蟲魚鳥獸釋例》一卷
  • 《兩周金石文韻讀》一卷
  • 《觀堂古今文考釋》五卷
  • 史籀篇疏證》一卷
  • 《校松江本急就篇》一卷
  • 《重輯蒼頡篇》二卷
  • 《唐寫本唐韻校記》二卷佚文一卷
  • 《殷禮徵文》一卷
  • 《聯綿字譜》三卷
  • 《補高郵王氏諧聲譜》一卷
  • 《釋幣》二卷
  • 《簡牘檢署考》一卷
  • 《魏石經殘石考》一卷附錄一卷
  • 《宋代金文著錄表》一卷
  • 《國朝金文著錄表》六卷
  • 《漢魏博士題名考》二卷
  • 《清真先生遺事》一卷
  • 《耶律文正公年譜》一卷餘錄一卷
  • 《五代兩宋監本考》三卷
  • 《兩浙古刊本考》二卷
  •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一卷
  •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二卷
  • 《古行記四種校錄》一卷
  • 蒙韃備錄箋證》一卷
  • 黑韃事略箋證》一卷
  • 聖武親征錄校注》一卷
  • 長春真人西遊記校注》二卷
  • 《乾隆浙江通志考異殘稿》四卷
  • 《觀堂譯稿》二卷
  • 人間詞話》二卷
  • 宋元戲曲考》一卷
  • 《唐宋大曲考》一卷
  • 《戲曲考源》一卷
  • 《古劇腳色考》一卷
  • 《優語錄》一卷
  • 錄鬼簿校注》二卷
  • 《錄曲余談》一卷
  • 《曲錄》六卷
  • 《都四十三種》一百零四卷[38]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陳寅恪. 链接至维基文库 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维基文库.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袁英光; 劉寅生. 王國維年譜長編.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ISBN 7-201-01663-6. 
  3. ^ 张镇西. 王乃譽日记. 中华书局. 2014.07. ISBN 978-7-101-10197-3.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羅振玉. 海寧王忠慤公傳. 王忠悫公哀挽錄. 1927.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樊炳清. 王忠慤公事略. 王忠悫公哀挽錄. 1927. 
  6. ^ 狩野直喜. 王静安君を憶う. 芸文. 
  7. ^ 佘筠珺. 王國維早期研治詞學歷程考述 (PDF). 臺大中文學報. 2018 年 3 月, (60): 147 ~ 192 [2021-09-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09). 
  8. ^ 王庆祥,萧立文. 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0.07. ISBN 7-5060-1316-9. 
  9. ^ 马奔腾. 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11. ISBN 978-7-302-24012-9. 
  10. ^ 房鑫亮. 王國維丙辰日記注考. 中華文史論叢. 2006:4: 5. 
  11. ^ 吴泽主编;袁英光选编. 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09. ISBN 9787561703601. 
  12. ^ 徐中舒. 王靜安先生傳. 東方雜誌. 1927, 24 (13) [2021-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2). 
  13. ^ 朔一. 時事述評:清帝出宮與修改優待條件. 東方雜誌. 1924, 21 (22): 4 [2021-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9). 
  14. ^ 刘波. 赵万里先生年谱长编. 北京: 中华书局. 2018.08. ISBN 978-7-101-12555-9. 
  15. ^ 孙敦恒. 王国维与清华国学研究院. 清华大学校史组 (编). 《清华人物志(一)》.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3年.  全文轉載至:王国维与清华国学研究院. 中國教育網. 2011-04-08 [2021-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16. ^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方麟 (编). 王国维文存.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04. ISBN 9787214108678. 
  17. ^ 王國維. 近三十年中国学问上之新发见. 國立北平女子師範大學學術季刊. 1930, 1 (4): 139–155 [2021-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9). 
  18. ^ 姚名達. 哀余斷憶. 國學月報. 1927, (王靜安先生紀念號). 
  19. ^ 丁文江 趙豐田. 梁啟超年譜長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04-01: 1145–1146. ISBN 9787208081635. 
  20. ^ 楊步偉. 四年的清華園. 傳記文學. 1965.10, 7 (4). 
  21. ^ 王國維死因揣言 — 許禮平. 蘋果日報. 2018-01-13 [202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3. 
  22. ^ 金梁. 陈平原、王风 , 编. 王忠愨公殉節記.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5: 80. ISBN 9787108031112. 
  23. ^ 周言. 王國維與民國政治. 崧燁文化. 2019-05-17 [2021-09-09]. ISBN 97895773586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9). 
  24. ^ 馬敘倫. 链接至维基文库 王靜安. 石屋餘瀋. 1948. 至於其死,實以經濟關係為羅叔言所迫而然,則余昔已聞諸張孟劬,惜未詢其詳。後又聞諸張伯岸,則未能言其詳也。 
  25. ^ 王東明:父親王國維一語成讖. 大公報. 2013年12月3日 [2020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2月21日. 
  26. ^ 王国维二子王仲闻之死及王国维寻死之谜. [2012-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7. ^ 國學大師之女 王東明數著八個鐘唱戲. 聯合新聞網. 2015年10月12日 [2020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3日. 
  28. ^ 悠忽百年 王國維之女口述:他生不逢時. 上報. 2018-06-03 [202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3. 
  29. ^ 李锐. 二重证据法”的界定及规则探析. 历史研究. 2012, (4) [202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30. 
  30. ^ 張鴻愷. “二重證據法”的具體實踐-王國維古文字考釋在文史研究之運用. 元培學報. 2006-12-01, (13): 105 – 116 [2020-05-03]. doi:10.30171/JYUST.200612.0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7). 
  31. ^ 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
  32. ^ 王靜安. 人間詞話. 朴社. 1926. 
  33. ^ 程相占.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 文史哲. 2003-06-25. 
  34. ^ 李明辉. 王国维与康德哲学. 中山大学学报. 2009, (6): 115-126 [2021-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9). 
  35. ^ 胡頌平.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 聯經. 1984-05. ISBN 9787536937536. 
  36. ^ 鲁迅. 链接至维基文库 不懂的音譯. 熱風. 上海: 北新書局. 1925. 
  37. ^ 王攸欣. 選擇·接受與疏離∶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9-01-01. ISBN 7108013223. 
  38. ^ 王國維 — 國學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5). 

-〈论王国维词——从我对王氏境界说的一点新理解谈王词的评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论王国维词(续)——从我对王氏境界说的一点新理解谈王词的评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从一个新角度看张惠言与王国维二家说词的两种方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王國維的教育思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由開明而保守──辛亥政局對王國維思想和心理的衝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96》,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畫像

[编辑]
甲骨學四堂
羅雪堂 | 王觀堂 | 董彥堂 | 郭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