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
外观
(重定向自民國29年)
千纪: | 2千纪 |
世纪: | 19世纪 | 20世纪 | 21世纪 |
年代: | 1910年代 | 1920年代 | 1930年代 | 1940年代 | 1950年代 | 1960年代 | 1970年代 |
年份: | 1935年 | 1936年 | 1937年 | 1938年 | 1939年 | 1940年 | 1941年 | 1942年 | 1943年 | 1944年 | 1945年 |
纪年: | 庚辰年(龙年);民國二十九年;满洲国康德七年;日本昭和十五年;越南保大十五年 |
1940年日曆表
大事记
[编辑]- 1月26日——澳洲,布里斯本經歷了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天,43.2℃(109.76℉)。
- 1月29日——日本大阪,三列載有工廠工人的燃油列車在接近西成線的安治川口站時相撞爆炸,造成至少181人死亡,92人受傷。
- 3月5日——包含總書記史達林在內的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批准卡廷大屠殺;處決了25,700波蘭知識份子,包括14,700波蘭戰俘。
- 3月12日——苏联與芬兰簽署《莫斯科和平協定》,並於第二天起生效。冬季战争結束。
- 5月1日——棗宜會戰開始[1]:6281。
- 5月10日——英國戰時內閣成立,温斯顿·丘吉尔任英国首相[1]:6289;納粹德國繞過馬奇諾防線,突襲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及低地國。
- 5月17日——德国占领荷兰阿姆斯特丹。
- 5月28日——德國占领比利時布鲁塞尔和盧森堡。
- 6月10日——意大利王國对英國和法國宣戰,意大利正式加入二戰。
- 6月14日——海因里希的德軍突破馬奇諾防線。德军占领法国巴黎。
- 6月16日——法国马奇诺防线弃守。菲利普·贝当元帅成为維琪法國总理。
- 6月17日——法國總理贝当向納粹德國宣布投降。
- 6月18日——自由法国领导人戴高乐将军在伦敦通過英國廣播公司发表讲话,号召法國民眾抵抗纳粹德軍對法國之占領[1]:6315。
- 6月21日——意大利开始進攻法國。
- 6月22日——法國政府向納粹德國投降[1]:6318。
- 6月23日——阿道夫·希特勒视察刚刚被占领的法国首都巴黎。
- 6月25日——意大利王國在法國戰役後獲得法國的尼斯及法意邊境地區。
- 6月27日——日本外相有田宣布東亞門羅主義,宣稱日本「推行中國事變之目的,係立足於建立東亞共存共榮圈」[1]:6320。
- 7月10日——法國國會將政權移交貝當元帥,第三共和正式結束。
- 7月16日——日本米內光政內閣總辭職,近衛文麿奉命組閣[1]:6335。阿道夫·希特勒實行“海狮计划”,不列颠空战开始。
- 7月18日——英國、日本關於封鎖滇緬公路運輸之協定在東京簽字,協定規定:自即日起,禁止軍械、彈藥、汽油、載重汽車及鐵路材料經緬甸運入中國,同時「緬甸禁運之貨物,香港亦予禁運」,至10月18日宣告廢止[1]:6336。
- 7月20日——第1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原定在日本東京府東京市舉行,後改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最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停辦。
- 7月26日——日本大本營和內閣舉行聯席會議,通過《基本國策綱要》,7月27日會議通過《伴隨世界形勢進展對時局處理綱要》[1]:6342。
- 7月2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聲明,自8月1日起,美國禁止飛機發動機所用燃料、飛機所用潤油、廢鋼鐵等物資出口[1]:6342。
- 7月29日——美國副國務卿威爾斯在華盛頓向記者宣稱:美國願於適當時機,用談判方式放棄在中國之特權[1]:6343。
- 8月1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聲明,重申日本之外交政策以解決「中國事變」為目的,並將建立強有力之政治機構,對華厲行經濟提攜,進而建立「大東亞新秩序」[1]:6346。
- 8月3日——苏联入侵波罗的海三国。
- 8月4日——日本與法屬印度支那當局在東京舉行會談,日方要求在越南設立海陸軍根據地,以利早日結束對華戰爭,8月6日雙方簽訂《日軍假道實施限制條件》,允日在海防市登陸[1]:6347。
- 8月10日——美國代理國務卿威爾斯就英國撤退在華駐軍事發表聲明稱:美國對英國此舉頗表遺憾,但英國撤兵在各方面皆不影響美國政策,美國政策仍堅定不變[1]:6349。
- 8月13日——不列顛空戰爆發。
- 8月20日——百团大战,至12月5日止,中國共產黨八路军在华北地区与日军作战。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 8月30日——第二次維也納仲裁裁決,納粹德國和義大利決定將羅馬尼亞的北特蘭西瓦尼亞和南多布羅加分別割讓予匈牙利和保加利亞。
- 9月5日——匈牙利軍隊越過邊界開始佔領羅馬尼亞的北特蘭西瓦尼亞。
- 9月7日——根據克拉約瓦條約和維也納裁決,羅馬尼亞將南多布羅加割讓與保加利亞王國。
- 9月12日——著名的史前文化艺术洞穴——法国西部的拉斯柯克斯洞穴被四位少年首次发现。
- 9月13日——匈牙利軍隊控制北特蘭西瓦尼亞全境。
- 9月23日——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並佔領該地。
- 9月27日——德國和義大利接受日本加入軸心國,簽署《三國公約》,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正式形成。
- 10月8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及外相哈里法克斯在下議院正式宣布,英國政府決定10月18日起重開滇緬公路,並稱關於重開滇緬公路,美國與英國之意見完全一致,英國政府亦隨時將此事行動通知蘇聯[1]:6390。同日,匈牙利王國正式吞併北特蘭西瓦尼亞。
- 11月20日——匈牙利王國加入軸心國。
- 11月23日——羅馬尼亞王國加入軸心国。
- 11月24日——斯洛伐克共和國加入軸心国。
- 11月30日——日本政府正式承認汪精衛政權「國民政府」[1]:6425;泰国独裁者銮披汶·颂堪发动泰法战争。
- 12月18日——希特勒發佈21號訓令,批准對蘇聯作戰計畫,並親自規定對蘇作戰軍事行動的代號為巴巴羅薩行動。
- 12月29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爐邊談話」,宣稱:一、中、美、英三國命運有密切關係;二、美國決心負起民主國家兵工廠之職責;三、以大批軍需物資援助中國[1]:6442。
- 12月30日——延安新華廣播電台開始播音[1]:6442,該電台其後發展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出生
[编辑]- 1月16日——帕巴拉·格列朗杰 ,第十一世帕巴拉活佛。
- 1月17日——陳方安生,首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
- 1月24日——约阿希姆·高克,德国总统。
- 2月7日——陈庆炎,新加坡总统、人民行动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 2月9日——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2月17日——罗森堡伯爵英格尔夫,丹麦王室成员。
- 2月19日——萨帕尔穆拉特·阿塔耶维奇·尼亚佐夫,土库曼斯坦总统。(2006年逝世)
- 2月29日——鄧蓮如,香港及英國政治人物。
- 3月6日——曾秋坤,英國華人貴族。(2006年逝世)
- 3月8日——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
- 3月13日——福永嫮生,爱新觉罗氏,末代皇弟溥杰次女。
- 3月24日——李鵬飛,香港自由党首任主席。(2020年逝世)
- 3月26日——南希·佩洛西,美国众议院议长。
- 4月16日——瑪格麗特二世,丹麥女王。
- 4月25日——艾尔·帕西诺,美国男演员。
- 4月25日——江鹏坚,台湾政治人物,首任民主进步党主席。(2000年逝世)
- 4月30日——弦念丸呈,芬蘭裔日本政治家。
- 5月8日——彼得·本奇利,美國編劇、作家。(2006年逝世)
- 5月20日——王貞治,日本棒球教练。
- 5月24日——伍晃榮,香港體育新聞主播。(2008年逝世)
- 6月28日——卡巴星,马来西亚国会议员及律师。(2014年逝世)
- 7月6日——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总统。
- 7月19日——正仁亲王妃华子,日本皇室成员,常陆宫正仁亲王妻子。
- 9月11日——农德孟,越共中央总书记。
- 9月13日——黄仁植,韩国籍武打演员。
- 9月20日——麻生太郎,日本首相、自由民主党总裁。
- 9月27日——米沙勒·艾哈迈德·贾比尔·萨巴赫,科威特埃米尔。
- 10月9日——约翰·列侬,英国音乐家。(1980年逝世)
- 10月16日——何守信,香港主持人、司儀、演員。
- 10月19日——邁可·坎邦,英國男演員。(2023年逝世)
- 10月23日——贝利,足球运动员。(2022年逝世)
- 11月18日——卡布斯·本·赛义德·阿勒赛义德,阿曼苏丹。(2020年逝世)
- 11月20日——阿里耶·瓦谢尔,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皇家學會外籍會員,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11月27日——李小龙,武打影星。(1973年逝世)
- 12月17日——吕中,中国女演员。
- 12月18日——雷锋,中国军人。(1962年逝世)
- 12月22日——纳赛尔·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萨巴赫,前科威特首相。
- 12月24日——恩顿玛末,第五任马来西亚首相阿都拉·巴达威第一任夫人。(2005年逝世)
- 日期不詳——李安道,第122任澳門總督。
逝世
[编辑]1940年逝世人物列表: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诺贝尔奖
[编辑](第13届,1941年颁发)
-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蝴蝶梦》(Rebecca)
-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约翰·福特(John Ford)《怒火之花》
-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詹姆士·史都华(James Stewart)《费城故事》
-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琴逑·罗杰斯(Ginger Rogers)《女人万世》
-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沃尔特·布伦南(Walter Brennan)《草莽英雄》
- 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简·达威尔(Jane Darwell)《怒火之花》
(其他奖项参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