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歐亞水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欧亚水獭
歐亞水獺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鼬科 Mustelidae
属: 水獭属 Lutra
种:
歐亞水獺 L. lutra
二名法
Lutra lutra
(Linnaeus, 1758)
歐亞水獺的分佈地

歐亞水獺學名Lutra lutra),或簡稱水獺,是分布于亞洲歐洲的一種水獺,属食肉目鼬科水獭属。棲息在淡水環境。牠們與北美水獺不同的是頸部較短、臉面較闊、耳朵相距較遠及尾巴較長。歐亞水獺的平均壽命約為五年。[2]

分佈及棲息地

[编辑]

歐亞水獺(Common otter)是分佈區域最廣的水獺,分佈地橫跨亞洲非洲歐洲。不過,牠們已在列支敦士登荷蘭瑞士、以及臺灣本島滅絕,但在金門群島上仍有小群聚落。牠們在拉脫維亞挪威沿岸及英國北部很是普遍。[3]義大利,牠們聚居於卡洛雷盧卡諾河(Calore lucano)地區。

歐亞水獺主要吃魚類,但也會吃鳥類昆蟲青蛙甲殼類及細小的哺乳動物[4]牠們棲息在淡水的環境,包括湖泊河流、溪澗及池塘等。牠們也會棲息在沿海地區,但需要定時回到淡水區清潔。

行為及繁殖

[编辑]
歐亞水獺。

歐亞水獺是強勢地盤性的,主要都是獨居的。牠們的領地約1-40公里長,一般長18公里。領地的長短視乎食物供應及適合獵食的河流闊度。牠們的領地只抗拒同性,故雄獺及雌獺的領地是重疊的。[5]雄獺及雌獺全年任何時間都可以繁殖,會在水中交配妊娠期約63日,每胎會產1-4隻幼獺,頭一年會依賴母獺。雄獺不會照顧幼獺,雌獺與幼獺的領地,很多時都完全包含在雄獺的領地中。[5]牠們會於夜間覓食,日間則會留在巢穴中。牠們的巢穴很多是河床附近的洞穴或樹孔,很多時要在水中進入。

保育狀況

[编辑]
金門縣道路旁的「水獺出沒!請小心」標語

歐亞水獺於20世紀下半葉數量開始下降[6],原因是有機氯殺蟲劑及多氯聯苯。其他威脅包括失去棲息地及用作毛皮、药用以及视为渔业害兽而被獵殺。[7][8]牠們在歐洲很多地區都正在恢復,於1994年至2002年就已經上升55%,原因是禁止使用大部份有害殺蟲劑及受到保護。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牠們列為近危。[1]

參考

[编辑]
  1. ^ 1.0 1.1 Ruiz-Olmo, J., Loy, A., Cianfrani, C., Yoxon, P., Yoxon, G., de Silva, P.K., Roos, A., Bisther, M., Hajkova, P. & Zemanova, B. Lutra lutr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009-03-10]. 
  2. ^ John Davidson Godman. American Natural History. Hogan & Thompson. 1836. 
  3. ^ Gordon Buchanan. Shetland Otters. [200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5). 
  4. ^ Kitchener, Andrew. Beavers. 2001: 144. ISBN 187358055X. 
  5. ^ 5.0 5.1 Erlinge, S. Territoriality of the otter Lutra lutra L.. Oikos. 1968, 19: 81–98 [200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9). 
  6. ^ The Eurasian Otter (Lutra lutra). [200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4). 
  7. ^ Joint Nature Conservation Committee. Special Area of Conservation: Otter. [200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5). 
  8. ^ Zhang, Lu; Wang, Qiaoyun; Yang, Li; Li, Fei; Chan, Bosco Pui Lok; Xiao, Zhishu; Li, Sheng; Song, Dazhao; Piao, Zhengji; Fan, Pengfei. The neglected otters in China: Distribution change in the past 400 years and current conservation statu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8-12, 228: 259–267. doi:10.1016/j.biocon.2018.10.028.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