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大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李府王爺

李大亮(586年—645年1月4日),雍州京兆郡泾阳县(今陕西省咸陽市泾阳县)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武阳房,唐朝開國功臣。被後世道教尊为神明,稱為李府千歲李府王爺

生平

[编辑]

李大亮是北魏度支尚书李琰之的曾孙, 祖先本居于陇西郡狄道县,世代为著名族姓,祖父李纲是西魏南岐州刺史。父亲李充节是隋朝朔州总管、武阳公。李大亮有文武才干,隋朝末年为庞玉部下行军兵曹。李密率领瓦岗军攻打东都洛阳,庞玉与瓦岗军作战,兵败被俘。瓦崗軍将领张弼释放李大亮,与其结交。時任唐王的李渊兵进长安,李大亮投归輔助高祖,授士门令。劝降胡人有功,唐高祖拜李大亮為金州總管司馬,旋擢遷安州(今湖北安陆)刺史[1]

玄武門之變后,李淵禪讓帝位予秦王李世民。世民即唐太宗,改元貞觀。在貞觀年間,李大亮出任過交州都督[2]、涼州都督、西北道安撫大使、劍南道巡省大使、左衛大將軍、灵州大总管、工部尚書,晉封武陽縣公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李大亮領兵征伐從吐谷渾進犯而來的番兵番將,貞觀十五年(641年)任灵州总管,与李靖协作擊敗薛延陀十万来犯之敌,受封為行軍總管

貞觀十七年(643年),晉王李治被立為皇太子,李大亮兼任太子右衛率,又兼工部尚書,身兼三職,宿衛兩宮。李大亮每當宿值宮中,必盡忠職守、通宵假寐,太宗稱讚「有大亮宿值宮中,可通夜安臥」。梁國公房玄齡也十分器重李大亮,「每稱大亮有王陵、周勃之節,可以當大位」。

李大亮投唐以來,從金州總管晉升到行軍總管,對唐朝初年穩定政局貢獻極多。在朝中日益位高權重、聲望顯赫,但「居處卑陋,衣服儉率」,生活作風十分儉樸。尤其李大亮時刻牢記昔日張弼的救命之恩而備受稱頌。史載張弼投唐後,官至將作監丞,但生活低調、絕口不提當年,直到某一天,李大亮與張弼在路上重逢、更擁抱張弼而泣,只恨重逢太晚,並打算將大量家產送給張弼以報恩情,但張弼堅持推辭不受。日後大亮將張弼引薦御前,太宗擢升張弼為中郎將、後再升任代州都督。大亮不忘恩情,與張弼不自誇當年,兩人的經歷為當世所稱頌。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時,命李大亮协助房玄龄留駐长安。然而在太宗出征、途中御駕抵達洛陽休整時,便接收到李大亮病重不起的消息,太宗十分不捨,隨即親調湯藥,命專人快馬加鞭送到長安李府。而李大亮在臨終前上書太宗「請求停止征伐高句麗」,不久便去世,享壽五十九岁。

李大亮為大唐戎馬一生、功在社稷,終其一生清廉,家无余资,大亮去世時,李府家中只有米五石、布三十匹,甚是清贫。李大亮發喪時,有其在過去所濟養的親戚遺孤十五人為大亮守孝、服之如父。太宗收到李大亮訃聞後恸哭不已、甚為李大亮罷朝三日。追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陪葬昭陵。舊唐書的撰書史臣讚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節,名下無虛士矣!」。

经历

[编辑]
  • 武德元年(618年),李大亮被授予土门县令。境内饥荒,盗贼众多,李大亮召集难民、卖掉自己的坐騎,资助難民开垦荒地,李大亮亦领军打击盗贼,境内逐渐安定,政绩受到巡行视察的秦王赞赏。又因招降胡贼,李大亮升任金州(在今陕西安康市)总管府司马。
  • 王弘烈占据襄阳,唐朝派李大亮安抚樊、邓(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及河南省邓县一带),进而攻下十余城。迁任安州刺史(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
  • 出使广州,至九江,会辅公祏反,用计擒拿住其将张善安。辅公祏领军包围猷州(在今安徽泾县城西),猷州刺史左难当固守,李大亮率兵将辅公祏击走。迁越州都督。
  • 贞观初年(627年),李大亮调任交州都督,封武阳县男。
  • 回长安任太府卿,不久又外任凉州都督。唐太宗击灭突厥后,在河南之地安置投降的胡人,任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而李大亮反对太宗优待胡人的政策,谏议停止招慰,让边塞汉人免去劳役,以专心务农。
  • 贞观八年(634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同年,唐军讨伐吐谷浑,李大亮为河东道行军总管,与李靖一起入青海,在蜀浑山大破吐谷浑军,俘虏其领军名王,缴获杂畜数万,爵位进为武阳县公,并拜为右卫大将军。
  • 貞觀十五年(641年),任靈州總管,與李靖協作擊敗薛延陀十萬來犯之敵,受封為行軍總管。
  • 贞观十七年(643年),晋王李治被立为皇太子,李大亮兼任太子右卫率,又兼工部尚书,身兼三职,宿卫两宫。
  •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下诏让李大亮作为房玄龄的副手留守京城。不久患病不起,唐太宗亲自为他配药,让人从驿站送到长安。
  •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645年1月4日),病逝。

传說

[编辑]

台灣台南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大王李府千歲,據廟方沿革即為成神的李大亮。李公文武雙全,相傳與其結拜兄弟: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之中,李公為大哥,五人輔助唐高祖李淵、為大唐效力且立下赫赫戰功。

李公忠君愛國、體恤百姓,仙逝後,玉皇大帝敕封為代天巡狩,駐守人間,擁坐王船巡狩四方,以驅疫除瘟,聖稱為大王李府千歲,以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為李王(大亮)的聖誕千秋。[來源請求]

後來在明末時期,一艘奉祀李王在內的五府千歲及其中軍府神像的王船,「遊地河」的漂流到了臺南北門南鯤鯓沙汕附近,被當地漁民奉請回鄉、建立草寮奉祀,後因神蹟顯赫、廣布流傳,當地信徒感念神恩、倡議建廟,於是在永曆十六年(1662年)修建「南鯤鯓廟」落成,即為南鯤鯓代天府的開基、與李王等五府千歲信仰在台灣的起點。

子女

[编辑]
  • 李奉诫,湖州安吉县令
  • 李奉倩,华州司法参军
  • 李守一,庫部員外郎

注释

[编辑]
  1. ^ 《会稽掇英总集》卷十八的《唐太守题名记》
  2. ^ 《嘉泰会稽志》卷二《太守》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舊唐書·卷62》,出自刘昫舊唐書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新唐書·卷099》,出自《新唐書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