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5/KuroshioOyashio.jpg/300px-KuroshioOyashio.jpg)
黑潮(日语:黒潮/くろしお kuroshio),又称日本暖流,是太平洋洋流的一環,為全球第二大洋流,只居於墨西哥灣暖流之後。自菲律賓開始,穿過臺灣東部海域,沿著日本往東北向流,在與親潮相遇後匯入東向的北太平洋洋流。黑潮將來自熱帶的溫暖海水帶往寒冷的北極海域,將冰冷的極地海水溫暖成適合生命生存的溫度。
黑潮得名於其較其他正常海水的顏色深,這是由於黑潮內所含的雜質和營養鹽較少,陽光穿透過水的表面後,較少被反射回水面。黑潮的流速相當的快,可提供回流性魚類一個快速便捷的路徑,向北方前進,故黑潮流域中可捕捉到為數可觀的迴游性魚類,及其他受這些魚類所吸引過來覓食的大型魚類。
黑潮流速約為100至200厘米每秒(39至79英寸每秒),厚度約在500—1,000米(1,600—3,300英尺),寬度約200多公里。於日本四國的潮岬外海測得海水流量達65,000,000立方米每秒(2.3×109立方英尺每秒),約是世界流量最大的亞馬孫河流量之360倍。[1]於台灣和與那國島間測出的流量約在1000至2300萬立方公尺每秒。[2]:70
黑潮年平均水溫約攝氏24至26 °C(75至79 °F),冬季約為攝氏18至24 °C(64至75 °F),夏季可達攝氏22至30 °C(72至86 °F)。黑潮也較鄰近的黃海高7至10 °C(45至50 °F),冬季更可高出20 °C(68 °F)。黑潮的主流並非沿著東亞大陸邊緣流動,而是沿著東亞島弧流動,因此,黑潮對島弧的影響也較大陸顯著。[3]黑潮的支流則延伸進入東亞大陸的邊緣海,也對大陸區域造成一定影響。[4][5][6][7]
歷史
[编辑]黑潮可考最早之記載,是17世紀中由伯恩哈杜斯·瓦倫紐斯提出東亞陸地有一海流。
在文獻記載中,一張於1695年發現的塞登海圖(Selden map),該圖描繪東亞、南亞地區的陸海域。該圖在呂宋島與琉球群岛北方寫有「流水東甚緊」等語,學者以地理位置推測與黑潮相關。
藍鼎元《論南洋事宜書》提及琉球一帶海域「萬水朝東」,被認為與黑潮相關。而《裨海紀遊》 中的黑水溝為黑潮支流。[2]:40-50
黑潮主流及支流
[编辑]1. 黑潮 2.黑潮續流 3.黑潮再循環流 4.對馬暖流 5.津輕暖流 6.宗谷暖流 7.親潮 8.リマン(Liman)寒流
黑潮主流離開呂宋海峽後,一部份會在冬天時進入台灣海峽。[2]主流從與那國海峽進入東海後,釣魚臺附近分出一支,向西北流入浙江近海,稱為台灣暖流。而黑潮主流沿東海深溝流向東北,在日本九州島西南又分出一支,穿過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稱為對馬暖流。對馬暖流又於濟州島南邊分出一小支進入黃海,稱為黃海暖流,也叫西朝鮮暖流。[1][4]
黑潮主流
[编辑]黑潮主流於北緯35度附近轉向東流,另有一分支繼續流向東北,與南下的親潮寒流會合,形成西北太平洋漁場。[1]
臺灣暖流
[编辑]臺灣暖流沿台灣海峽的槽狀凹地北上,一直可達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口外,約北緯31度附近,洋流在中國舟山群島附近與長江入海逕流所形成的沿岸流相匯,形成明顯的鋒面,當地人稱為「流隔」,也因此形成台灣海峽最大的舟山渔场。[1][8][9]
黃海暖流
[编辑]黃海暖流大致沿東經124度北上,然後通過渤海海峽流入渤海。這支海海流呈現一個相對高溫和高鹽的水舌,從南黃海一直伸入到渤海,它對形勢封閉的渤海有重要的影響。黃海暖流冬季較強,夏季較弱,甚至消失。由於黃海暖流的影響,中国的秦皇島和葫蘆島等地成為中國大陸北方著名的不凍港。[1][4]
對馬海流
[编辑]黑潮的經濟效益
[编辑]黑潮海流可用作船隻的航道,在順潮流行駛時,可以節省時間和燃料。然而,逆流航行的船隻將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燃料以彌補逆向水流的阻力。[11]
黑潮有利於許多漁業。黑潮從台灣東北部沿東海陸架斜坡向東北流動,攜帶竹筴魚魚卵和幼魚到日本南部和本州島。[12]這些幼魚被捕獲後,會以水產養殖到成年並捕撈。因此竹筴魚種群成為日本、韓國和台灣重要的漁業資源之一。[13]其他重要的漁業還包括綠青鱈、沙丁魚和鳀魚,[14]在台灣東部則有旗魚、鬼頭刀等[2]。近年黑潮的變化及其變暖現象影響領航鯨的遷徙,影響相關收入來源的人們。[15]
黑潮海流與親潮海流相遇,創造沿岸許多的漁業城市,但該地區仍處於從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的恢復過程。[16]311地震後的海嘯淹沒了日本 350公里的海岸線,在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中,釋放放射性銫進入周圍水域。當地水體嚴重影響,而且放射性銫受到黑潮和親潮碰撞擴散,透過北太平洋洋流運送到整個北太平洋。[17]事故地點半徑10公里範圍內沒有漁獲,即使在該區域以外的漁獲物也要接受檢驗,打擊當地漁業,[18]甚至失去超過 90% 的船隊,至今漁業產量也還沒恢復事故前的捕撈水準。 [19]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郭瑞濤、陳政宏. 地球科學概論. 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1993: 251–252. ISBN 9576350506.
- ^ 2.0 2.1 2.2 2.3 詹森、江偉全. 黑潮震盪:從臺灣東岸啟航的北太平洋時空之旅. 野人文化、遠足文化. 2023. ISBN 978-986-384-993-3.
- ^ julia. 黑潮發電實測成功!平均功率獨步全球,讓非核家園不再是夢想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6-09-02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4) (中文(臺灣)).
- ^ 4.0 4.1 4.2 黑潮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科技大觀園. 2015-03-05 [2025-01-27] (中文(臺灣)).
- ^ 讓黑潮帶著漂流 廖鴻基:當你坐在海上,世界會放大. 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 2016-09-17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4) (中文(臺灣)).
- ^ 張卉君. 黑潮洶湧: 關於人、海洋、鯨豚的故事. 網路與書. 2016-11-01 [2017-03-14]. ISBN 97898621374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中文(臺灣)).
- ^ 黑潮. nrch.culture.tw.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4).
- ^ 黑潮台灣. 台北市高級中學科學教育輔導網.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5).
- ^ 黑潮好有力 中山大學實測發電獨步全球. 蘋果日報. 2016-08-31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4) (中文(臺灣)).
- ^ Tsushima current - 對馬海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 Chen, Chen; Shiotani, Shigeaki; Sasa, Kenji. Effect of ocean currents on ship naviga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Ocean Engineering. 2015, 104: 283–293. doi:10.1016/j.oceaneng.2015.04.062.
- ^ Sassa, Chiyuki; Konishi, Yoshinobu; Mori, Ken. Distribution of jack mackerel ( Trachurus japonicus ) larvae and juvenil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larval transport by the Kuroshio Current. Fisheries Oceanography. 2006, 15 (6): 508–518. ISSN 1054-6006. doi:10.1111/j.1365-2419.2006.00417.x.
- ^ "FAO Fisheries & Aquaculture Seriola quinqueradiata". www.fao.org. Retrieved 2021-11-18.
- ^ Belkin, I., "Kuroshio Current: LME #49"
- ^ Alabaster, Jay. "New Whale Meat on Plates in Taiji as Fishermen Adjust to Whimsical Kuroshio Current | JAPAN Forward". japan-forward.com. Retrieved 2021-11-18.
- ^ "10 years after tsunami: A Japanese town rebuilds its homes and heart".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2021-02-26. ISSN 0882-7729. Retrieved 2021-11-18.
- ^ Kumamoto, Yuichiro; Aoyama, Michio; Hamajima, Yasunori; Nagai, Hisao; Yamagata, Takeyasu; Murata, Akihiko. Spreading of Fukushima-derived Radiocesium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by the End of 2014. Bunseki kagaku. 2017, 66 (3): 137–148 [2025-01-27]. ISSN 0525-1931. doi:10.2116/bunsekikagaku.66.137
.
- ^ "Fukushima Fishing Industry Still Far from Recovery". nippon.com. 2020-03-09. Retrieved 2021-11-29.
- ^ "Recovery and Change: Sanriku Fisheries Shifting Focus Seven Years After 3/11". nippon.com. 2018-03-09. Retrieved 202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