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郎,又名宣教郎,中国古代官名。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始置宣德郎40人,為散官,正七品,主要任務為出使外國。[1]唐代武德七年(624年)復置,为文官第十九阶,正七品下。宋代沿置,仍为第十九阶,正七品。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以為與宣德門名相同,曾改称宣教郎,[2]為從八品文臣寄祿階官,相当旧寄禄官大理寺丞、著作佐郎。元代未置此官。明朝为文职从六品中属吏材幹出身授宣德郎。[3]清代沿置,吏员出身者从六品授宣德郎。[4]
- ^ 《隋書·卷二八·百官志下》載:“煬帝即位,謁者臺,大夫一人,掌受詔勞問,出使慰撫。尋又置散騎郎,從五品,二十人。承議郎,從六品,通直郎。從六品,各三十人,宣德郎,正七品,宣義郎,從七品,各四十人。”
- ^ 《宋會要輯稿·職官》五六之四三:“政和四年九月一日,詔:‘宣德郎官稱與宣德門相犯,改為宣教郎。’”
- ^ 《续通典·职官典·文散官·光禄大夫以下》:“元正六品曰承德郎、曰承直郎,从六品曰儒林郎、曰承务郎。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陛授儒林郎,吏材干授宣德郎。”
- ^ 《清朝文献通考》卷八十九《职官考十三》記載:“正一品光禄大夫。……正六品承德郎。从六品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宣德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