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賽車系列賽

![]() 自2019年3月10日起使用的标志 | |
类别 | 開輪式賽車 |
---|---|
国家或地区 | ![]() ![]() |
首届开幕 | 1996年 |
車手 | 33 |
車隊 | 12 |
引擎供應商 | 雪佛兰 本田 |
輪胎供應商 | 凡士通 |
車手冠军 | ![]() |
車廠冠军 | ![]() |
官方網站 | www.indycar.com |
![]() |
印第賽車系列賽(英語:IndyCar Series),目前在赞助下被称为NTT印第賽車系列賽(英語:NTT IndyCar Series),是北美地区的单座頂級開輪式賽車賽事,由印第賽車主辦。系列賽的焦點賽為每年舉辦的印第安納波利斯500賽。
概述
[编辑]1996年,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老闆托尼·乔治創立印第賽車聯盟(Indy Racing League),並將著名賽事印第安納波利斯500從CART(後為冠軍賽車世界系列)賽季分離,形成印第賽車聯盟和CART兩大北美開輪式賽車賽事的對立。
賽事從2003年起正式採用印第賽車系列賽(IndyCar Series)名稱。2008年賽季起與冠軍賽車世界系列統合成單一賽事。服裝品牌Izod為系列賽2010至2013賽季的冠名贊助商[1]。2014至2018賽季,威訊通訊為系列賽的冠名贊助商[2]。日本通訊公司NTT在2019賽季起成為系列賽的冠名贊助商[3]。
現時印第賽車於每年3月開始賽季,並不遲於9月完成賽季,以避免與同於9月開季的NFL賽期有衝突。
賽車規格
[编辑]印第賽車系列賽允許製造商開發不同類型的引擎,而每車隊都使用相同的底盤。目前,達拉拉為所有車隊提供規範的底盤,而本田和雪佛蘭則為車隊提供不同的引擎。
車身
[编辑]達拉拉為系列賽的唯一底盤供應商。2012賽季起採用第四代底盤達拉拉DW12,名稱紀念在2011年拉斯維加斯賽事中意外逝世的車手丹·威尔顿。
可供設定的「空氣動力套裝」(Aero Package)分為三種:用於公路/街道賽道的「公路賽道套裝」,用於低速橢圓賽道的「短橢圓賽道套裝」,以及用於高速橢圓賽道的「Superspeedway套裝」。其中以「Superspeedway套裝」提供最少下壓力,務求使賽車達致極速。賽車機翼角度有調校限度,格尼襟翼則可以自由調校。
2015至2017年間,車隊使用由兩引擎供應商本田和雪佛蘭提供包括前翼、尾翼、側翼和引擎罩的「空氣動力套裝」。因應開發成本增加及雪佛蘭套裝的優勢,2018賽季起重新採用統一的達拉拉「空氣動力套裝」。
-
裝上「公路賽道套裝」的賽車
-
裝上「短橢圓賽道套裝」的賽車
-
裝上「Superspeedway套裝」的賽車
輪胎
[编辑]
凡士通是目前系列賽自2000賽季的唯一輪胎供應商。1996至1999賽季間,固特異也曾提供輪胎給幾支車隊。
現時輪框尺寸爲10x15吋(前輪)和14x15吋(後輪)。在專用/市街賽道上會提供軟胎(Alternate)和硬胎(Primary)兩種光頭胎規格,以及用於濕地的雨胎。在橢圓賽道上則會提供適合賽道的單種規格。
保護裝置
[编辑]2020賽季起用的駕駛倉保護裝置結合了一級方程式賽車規定的Halo和紅牛先進科技(Red Bull Advanced Technologies)提供的強化擋風玻璃Aeroscreen,以減低碎片擊傷車手頭部的風險[4]。

引擎
[编辑]第一世代(1996年)
[编辑]印第賽車聯盟首賽季使用和CART相同的引擎規格。該賽季大部分車隊選擇裝上較舊的福特-考斯沃斯V8引擎,其餘車隊除一隊外都選擇裝上别克-默納德V6引擎。
第二世代(1997至2011年)
[编辑]1997賽季起所有車都由奧茲摩比或日產製造的4.0公升V8引擎驅動。
2000賽季起引擎排量由4.0公升降至3.5公升,但無需再是量產引擎。因應接連的撞車事故,2004年印第安納波利斯500起再把引擎排量降至3.0公升,從而降低賽車的最高速度。
第三世代(2012年至今)
[编辑]達拉拉為所有車隊提供規範的底盤,由本田和雪佛蘭為車隊提供2.2升V6渦輪增壓引擎(莲花汽车曾於2012及2013賽季提供由Judd研發的引擎)。[5][6] Push-to-Pass超車系統自2012年多倫多站起獲重新採用,提供額外60 hp(45 kW)的動力輸出。
2024賽季中段賽事引入混合動力系統,由雪佛蘭研發的48V 發電機單元(MGU)和本田研發的超級電容器能量儲存系統(ESS)組成,與Push-to-Pass系統一共為賽車給予額外120 hp(89 kW)的動力輸出。[7]
賽事形式
[编辑]積分系統
[编辑]與其他國際汽聯(FIA)舉辦的賽事不同,車手無須完成比賽或達一定的賽程才可得分,所有起步車手即獲得5分積分。另外,取得杆位的車手將獲1分(印第安納波利斯500除外),領先最少一圈的任何車手將獲1分,而領先最多圈數的車手將獲2分。
名次 | 冠軍 | 亞軍 | 季軍 | 第4 | 第5 | 第6 | 第7 | 第8 | 第9 | 第10 | 第11 | 第12 | 第13 | 第14 | 第15 | 第16 | 第17 | 第18 | 第19 | 第20 | 第21 | 第22 | 第23 | 第24 | 第25至第33 |
---|---|---|---|---|---|---|---|---|---|---|---|---|---|---|---|---|---|---|---|---|---|---|---|---|---|
積分 | 50 | 40 | 35 | 32 | 30 | 28 | 26 | 24 | 22 | 20 | 19 | 18 | 17 | 16 | 15 | 14 | 13 | 12 | 11 | 10 | 9 | 8 | 7 | 6 | 5 |
由於印第安納波利斯500的重要性,排位賽積分以12-11-10-9-8-7-6-5-4-3-2-1-0遞減,2014至2022賽季時車手曾獲發雙倍積分。
賽季完結後得分最多的車手將成為該季的車手冠軍。若有同分情況時,則以分站冠軍數決定名次(若仍未能分出冠軍,則以分站亞軍數決定名次,如此類推)。
賽道
[编辑]舉行印第賽車系列賽賽事的賽道大致分為三種:專用賽道、市街賽道、橢圓賽道。
- 專用賽道:為專設的賽車跑道,佔現時賽程的大多數,而且多為FIA第二級別的賽道。
- 市街賽道:以一般的市街道路或公園內的環園道路為基礎,在兩旁加裝一些緩衝或安全防護設施後用以進行比賽的場地。
- 橢圓賽道:這種彎道少且外傾的賽道,令賽車可以極速跑完一圈(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的彎道外傾角度為9.2°)。
排位
[编辑]印第賽車系列賽的排位方式因賽道或賽事而異:
- 專用/市街賽道:排位賽分為三回合,第一回合以最後練習賽中各車手造出的時間再細分兩組。
- 第一回合:車手在10分鐘時限内造出最快單圈,每組最快6位車手將晉身第二回合。餘下車手會按組別分起跑位置:第一組車手會獲發單數位置(13,15,17等),第二組車手會獲發雙數位置(14,16,18等)。
- 第二回合:車手在10分鐘時限内造出最快單圈,最快6位車手將晉身第三回合。餘下車手會於第7至第12位起跑。
- Firestone Fast Six(第三回合):車手在6分鐘時限内造出單圈最快時間,爭奪第1(杆位)至第6位起跑。
- 橢圓賽道:車手以積分榜的倒序開始排位。各車手以連續兩圈的平均圈速排名。
- 印第安納波利斯500:車手以抽籤決定排位順序。各車手以連續四圈的平均圈速排名。
- 排位賽第一日將鎖定起跑位置第13至第30位,最快12位車手將晉身第二回合,第31位以下的車手則進入復活賽(Last Chance Qualifying)。
- 排位賽第二日將舉行第二、第三回合和復活賽。
- 復活賽:決定第31至第33位的起跑位置,車手在時限内造出一次四圈平均圈速,若車手嘗試再造一次四圈平均圈速,之前造出的圈速會被刪除。
- 第二回合:車手以第一回合圈速的倒序開始排位。各車手以連續四圈的平均圈速排名,最快6位車手將晉身第三回合。餘下車手會於第7至第12位起跑。
- Firestone Fast Six(第三回合):車手以第二回合圈速的倒序開始排位。各車手以連續四圈的平均圈速排名,爭奪第1(杆位)至第6位起跑。
起跑方式
[编辑]系列賽採用滾動式起跑(Rolling Start),車手在暖胎圈結束前以兩列並排(印第安納波利斯500中以三列並排)低速駕駛,直至綠旗揚起宣示起跑車手才加速。
2013及2014年賽季曾試行於部分賽事採用靜態式起跑(Standing Start)(2013年多倫多雙賽及候斯頓雙賽、2014年印第安納波里斯公路賽),但因屢次於起跑時有賽車熄火後發生意外而停用。
車隊
[编辑]2025年全職車隊 | 英文名 | 引擎供應商 | 所在地 | 創始年 |
---|---|---|---|---|
A. J. 弗伊特企業 | A. J. Foyt Enterprises | 雪佛兰 | 德克薩斯州 沃勒 | 1965 |
安德烈提環球車隊 | Andretti Global | 本田 | 印第安納州 印第安納波利斯 | 1993 |
艾睿麥拿倫 | Arrow McLaren | 雪佛兰 | 印第安納州 印第安納波利斯 | 2001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Chip Ganassi Racing | 本田 | 印第安納州 印第安納波利斯 | 1990 |
戴爾·科恩車隊 | Dale Coyne Racing | 本田 | 伊利諾伊州 普蘭菲爾德 | 1984 |
艾德·卡彭特車隊 | Ed Carpenter Racing | 雪佛兰 | 印第安納州 印第安納波利斯 | 2012 |
匈科斯·霍林格車隊 | Juncos Hollinger Racing | 雪佛兰 | 印第安納州 印第安納波利斯 | 1997 |
迈耶·尚克车队 | Meyer Shank Racing | 本田 | 俄亥俄州 帕他斯卡拉 | 1989 |
普雷马车队 | Prema Racing | 雪佛兰 | 意大利 威尼托大區 格里西尼亞諾迪佐科 | 1983 |
拉哈尔·莱特曼·拉尼根车队 | Rahal Letterman Lanigan Racing | 本田 | 印第安納州 宰恩斯維爾 | 1991 |
潘世奇车队 | Team Penske | 雪佛兰 | 北卡羅萊納州 麼斯維爾 | 1968 |
歷屆冠軍
[编辑]賽季 | 車手冠軍 | 引擎廠商冠軍 | 年度新秀 | 最受歡迎車手 | ||||||||
---|---|---|---|---|---|---|---|---|---|---|---|---|
車手 | 年齡 | 車號 | 車隊 | 車身 | 引擎 | |||||||
1996 | ![]() |
28 | 11 | A. J. 弗伊特企業 | Lola | 考斯沃斯 | 未頒發 | 未頒發 | 未頒發 | |||
![]() |
25 | 12 | Bradley Motorsports | Reynard | 考斯沃斯 | |||||||
1996–97 | ![]() |
26 | 2 | Team Menard | G-Force | 奧茲摩比 | 奧茲摩比 | ![]() |
![]() | |||
1998 | ![]() |
32 | 14 | A. J. 弗伊特企業 | 達拉拉 | 奧茲摩比 | 奧茲摩比 | ![]() |
![]() | |||
1999 | ![]() |
33 | 2 | Team Menard | 達拉拉 | 奧茲摩比 | 奧茲摩比 | ![]() |
![]() | |||
2000 | ![]() |
32 | 91 | Hemelgarn Racing | 達拉拉 | 奧茲摩比 | 奧茲摩比 | ![]() |
![]() | |||
2001 | ![]() |
22 | 4 | Panther Racing | 達拉拉 | 奧茲摩比 | 奧茲摩比 | ![]() |
![]() | |||
2002 | ![]() |
23 | 4 | Panther Racing | 達拉拉 | 雪佛兰 | 雪佛兰 | ![]() |
![]() | |||
2003 | ![]() |
23 | 9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G-Force | 丰田 | 丰田 | ![]() |
![]() | |||
2004 | ![]() |
29 | 11 | 安德雷蒂格林車隊 | 達拉拉 | 本田 | 本田 | ![]() |
![]() | |||
2005 | ![]() |
27 | 26 | 安德雷蒂格林車隊 | 達拉拉 | 本田 | 本田 | ![]() |
![]() | |||
2006 | ![]() |
27 | 6 | 潘世奇车队 | 達拉拉 | 本田 | 未頒發 | ![]() |
![]() | |||
2007 | ![]() |
34 | 27 | 安德雷蒂格林車隊 | 達拉拉 | 本田 | ![]() |
![]() | ||||
2008 | ![]() |
28 | 9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達拉拉 | 本田 | ![]() |
![]() | ||||
2009 | ![]() |
36 | 10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達拉拉 | 本田 | ![]() |
![]() | ||||
2010 | ![]() |
37 | 10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達拉拉 | 本田 | ![]() |
![]() | ||||
2011 | ![]() |
38 | 10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達拉拉 | 本田 | ![]() |
![]() | ||||
2012 | ![]() |
31 | 28 | 安德烈提車隊 | 達拉拉 | 雪佛兰 | 雪佛兰 | ![]() |
![]() | |||
2013 | ![]() |
33 | 9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達拉拉 | 本田 | 雪佛兰 | ![]() |
![]() | |||
2014 | ![]() |
33 | 12 | 潘世奇车队 | 達拉拉 | 雪佛兰 | 雪佛兰 | ![]() |
![]() | |||
2015 | ![]() |
35 | 9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達拉拉 | 雪佛兰 | 雪佛兰 | ![]() |
![]() | |||
2016 | ![]() |
32 | 22 | 潘世奇车队 | 達拉拉 | 雪佛兰 | 雪佛兰 | ![]() |
![]() | |||
2017 | ![]() |
26 | 2 | 潘世奇车队 | 達拉拉 | 雪佛兰 | 雪佛兰 | ![]() |
![]() | |||
2018 | ![]() |
38 | 9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達拉拉 | 本田 | 本田 | ![]() |
![]() | |||
2019 | ![]() |
28 | 2 | 潘世奇车队 | 達拉拉 | 雪佛兰 | 本田 | ![]() |
未頒發 | |||
2020 | ![]() |
40 | 9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達拉拉 | 本田 | 本田 | ![]() |
![]() | |||
2021 | ![]() |
24 | 10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達拉拉 | 本田 | 本田 | ![]() |
![]() | |||
2022 | ![]() |
41 | 12 | 潘世奇车队 | 達拉拉 | 雪佛兰 | 雪佛兰 | ![]() |
未頒發 | |||
2023 | ![]() |
26 | 10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達拉拉 | 本田 | 雪佛兰 | ![]() |
未頒發 | |||
2024 | ![]() |
27 | 10 | 奇普·加納西車隊 | 達拉拉 | 本田 | 雪佛兰 | ![]() |
未頒發 |
各範疇獎項
[编辑]2010年起,系列賽增設了兩個範疇冠軍獎項:橢圓賽道的A. J. 弗伊特獎座,及專用/市街賽道的马里奥·安德烈蒂獎座,以鼓勵車手參加賽事。
賽季 | A. J. Foyt 橢圓賽道獎座 |
马里奥·安德烈蒂 專用/市街賽道獎座 |
---|---|---|
2010 | ![]() |
![]() |
2011 | ![]() |
![]() |
2012 | ![]() |
![]() |
冠軍統計
[编辑]車手 | 冠軍次數 | 得冠賽季 |
---|---|---|
![]() |
1 | 1996 |
![]() |
1 | 1996 |
![]() |
1 | 1997 |
![]() |
1 | 1998 |
![]() |
1 | 1999 |
![]() |
1 | 2000 |
![]() |
3 | 2001、2002、2006 |
![]() |
6 | 2003、2008、2013、2015、2018、2020 |
![]() |
1 | 2004 |
![]() |
1 | 2005 |
![]() |
4 | 2007、2009、2010、2011 |
![]() |
1 | 2012 |
![]() |
2 | 2014、2022 |
![]() |
1 | 2016 |
![]() |
2 | 2017、2019 |
![]() |
3 | 2021、2023、2024 |
相關條目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Izod is IndyCar Series title sponsor. autoweek.com. 2009-11-06 [2010-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2).
- ^ NBC Sports is riding co-pilot in IndyCar's title sponsor search. Advertising Age. [2018-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0) (英语).
- ^ IndyCar Names NTT as IndyCar Series Title Sponsor, Official Technology Partner. Sports Video Group. [201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英语).
- ^ INDYCAR Announces Plan For Cockpit Protection Innovation. IndyCar.com. IndyCar Series. May 24, 2019 [June 7,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5).
- ^ Fan Info – INDYCAR 101 – The Car Dallara – Indycar Series Chassis Specifications. indycar.com. [2014-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3).
- ^ Tuttle, Tim. The Lotus Struggle – Trackside at Indy 2012. Road & Track. 2012-05-14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3) (美国英语).
- ^ Eric Smith. Hybrid Technology Set to Launch This Week at Mid-Ohio. INDYCAR.com. [2024-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02).
- ^ INDYCAR, Motorsport Network Reveal Large Global Fan Survey. IndyCar.com. 2022-05-25 [2022-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