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臟腑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五臟
漢字文化圈各國念法
汉语名称
繁体字 五臟六腑
简化字 五脏六腑
越南语名称
國語字 ngũ tạng lục phủ
儒字 六腑五臟
朝鲜语名稱
諺文오장육부
汉字五臟六腑
日语名称
汉字 五臓六腑
舊字體六腑
上古漢語鄭張擬音)名称
上古漢語鄭張擬音)ŋaːʔ zaːŋs rug poʔ
五藏六府 [1]

臟腑,是中醫内脏的總稱,通稱五臟六腑。根據《素问‧五臟別論篇》,「臟」指的是人體內的五臟,即:(加上心包即为六臟),主要功能為生化和蓄存精氣;以及六腑,即: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主要功能為受乘和傳化水穀並積存精氣。

中西醫之辨

[编辑]

中医在《素问》中描述的是实体器官。对于“藏象/臟象”仅是《素问·六节藏象论》有提及,并没有形成脱离解剖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对人体解剖有过几波尝试,也更正了小部分更古时期的错漏,但饱受证圣法古思想局限,未能修正《内经》框架的错误。以北宋《存真图》为例,部分血管仍然视为细脉、细络。在这一个背景下,西方解剖学的引入给中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2]惲鐵樵面对废除中医运动的质疑,在《群经见智录》中提出“故《内经》之五藏,非血肉之五藏,乃四时之五藏”,从而创立“藏象/臟象学说”的理论体系,将脏腑和实体器官分开。[3]

四时五脏的“藏象/臟象学说”的前提下:

  • 中醫的臟腑,與西醫提出的臟腑的生理結構並非相同。「象」指的是五臟六腑發揮功能時所呈現的表象。結合陰陽五行及臟象學說,五臟六腑的機能,可視為一種「表裏對立」和「生化剋制」的作用,以「臟」為「裏」,以「腑」為「表」,並歸納出各個臟腑的表裏對立關係;若整合臟腑於陰陽學說,則相對於腑時,臟屬陰。根據《素問‧金匱真言論篇》,「肝、心、脾、肺、腎皆為陰也。」
  • 此外,除了五臟,「心包絡」亦為臟,於六腑中的三焦相表裏;由於病理變化與心相似,亦常於針灸以外的醫術中視為心的外圍,故亦歸屬於心。還有、女子胞(子宫),統稱為「奇恆之腑」,由於它們功能似臟非臟,似腑非腑,形同於腑,其功能又似臟,故取此一統稱。
  •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在结构上相互联结、相互影响,在功用上相互补充、相互为用,五者缺一不可、不能分离,共同协调人体生命的平衡。[4]臟腑在生理上的功能特點具有指導臨床實踐的意義,如臟有病多見虛證;腑有病多見實證;臟實者可瀉其腑,腑虛者可補其臟。每個臟腑各有它的功能活動,並通過經絡、營衛、血氣等彼此連絡及互相協調平衡以維持生命。

陰陽五行下的臟象學說

[编辑]
根據五行學說臟腑間的相生相剋關係

五行對應五藏,在先秦兩漢時代有幾種不同的說法:《管子》認為,脾酸(木)、肺鹹(水)、腎辛(金)、肝苦(火)、心甘(土)[5]。古文經家認為,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腎水。今文經家認為,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6][7]

黃帝內經》採用今文經家的說法,形成後世中醫傳統。

五臟

[编辑]

五臟分別與五行對應,即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腎水。各臟器又有個號的相生、相剋關係,並依次序產生連續的關係:

  • 五臟的相生關係: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
  • 五臟的相剋關係:肝剋脾、脾剋腎、腎剋心、心剋肺、肺剋肝。

根據陰陽學說,每個臟器又可根據其生理活動,分為陰陽兩類狀態,且兩個狀態必須協調,臟器才能正常運作;否則便有可能影響臟器本身的功能,若按上述五行的對應,陰陽失調更會進一步影響其他臟器的正常活動。

功能概述

[编辑]
  • :《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神志,主血脉,在液为,开窍于。位于胸腔之内,斜位于胸腔中纵隔内,膈膜之上,两肺之间,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面右侧,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肠与心之间相互络属,与小肠相表裏
  • :在五行屬,主疏泄,魂之处,藏血,其华在爪,其充在,开窍于,在志为怒,在液为与胆相表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肝位于上腹部,横膈之下。
  • :在五行屬,主藏,统血,谓之主,开窍于,主肌肉,运化水谷(營養物質),主升清,后天之本,主四肢,其华在,统血益气,在志为思,藏意生思,思伤脾。在液为;藏营,司运动,与胃相表裏。在解剖上,中医的脾是仓廪之官。
  • :在五行屬金,專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協助心君調節氣血運行,故稱"相傅之官"。其附屬功能為:在志為憂(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在竅為鼻。肺的經脈與大腸相連互為表裡關係。陽中為少陽,三焦為上焦。
  • :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主水液、腎主納氣。其與其它組織器官的關係是:腎主骨、生髓、通於腦,齒為骨之餘。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構成表裡關係

六腑

[编辑]

六腑對應经络中的陽經,如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等。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2. ^ YU, Gengzhe. 被怀疑的华佗——中国古代外科手术的历史轨迹 [Hua Tuo in doubt: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surgeries in ancient China] (PDF).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24): 82-95 (中文). 
  3. ^ 澎湃新闻. 于赓哲谈中国古代的医疗与社会 [YU Gengzhe on medicine and society in ancient China]. www.sohu.com (中文). 
  4. ^ 刘, 帆. 基于脏腑关系的王旭高“治肝三十法”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2022-11-20, 46 (06). doi:10.16294/j.cnki.1007-659x.2022.06.009. 
  5. ^ 《管子》卷14〈水地〉:「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鹹主肺,辛主腎,苦主肝,甘主心。」
  6. ^ 許慎《五經異義》:「今文尚書,歐陽說: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腎,水也。古尚書說,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腎,水也。」許慎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腎』,與古尚書同。」
  7. ^ 金棟:五臟配五行源於儒家祭禮. [202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5).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人事典·臟腑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