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章句注疏之學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义疏

章句注疏之學[1]又稱為注疏之學[2]傳注箋疏之學[3],是對中國古代典籍的含義做解釋的學問[4]先秦之時,諸子百家競立新說而不依傍他人,故尚無緊貼「」文的「注疏」,但有闡發先哲著作文義的解釋作品,如《春秋左傳》,以及韓非子的〈解老〉、〈喻老〉之類。漢武帝五經學官,學術風氣轉為獨尊儒術,儒家經典升格為「正典」,需要逐字逐句地研習,加上東漢孝廉又以經學取仕,促進了漢代注疏之學的發達。另一方面,由於語言發展、政治與文化的變遷,及口授、傳抄的錯誤等問題,漢代人已不能完全讀懂先秦時代的作品,故有一批經師專為這些古書作「注」[5][6]

南北朝時代,漢注對後人亦有隔閡,於是又為漢注作解,稱為“疏”[5]唐代孔穎達作《五經正義》選錄前代之《注》,又為之作《疏》。以後“注”與“疏”相連,形成了章句注疏之學。漢代多為儒家經典作注,魏晉玄學興起後,為道家典籍作注者增多。佛教傳入後,除譯介外,中國僧人也為佛教經典作注,促進了佛教中國化[4]

雖然注疏的目的在於解釋古代著作的詞句、義理,令今人能明白其意思,不過後代人對前代著作作章句注疏時,不僅有“述而不作”的一面,也會有“既述且作”,發明新義的一面[4]

在現代訓詁學中,訓詁之體式分為隨文釋義的「注疏」和通釋語義的「專著」兩類,前者如《十三經注疏》等,後者如《爾雅》、《說文》之類,這種分法起於段玉裁討論訓詁有「為傳注」與「造字書」之分別[7]

传注

[编辑]

传注是直接解释古籍正文的词语意义、典章制度、历史事实、思想内容的训诂体式[8]:160。这类注释名称繁多,常见有诂、训、传、注、笺等。

  • 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其中,“诂”(通作“故”)侧重以今語释古语,“训”侧重用形象化的描绘来说明,但後世常常连用,不加区分[9]:283。如东汉张衡《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诗训诂》等。
  • 指传述,原本指阐述儒家六经文义的书,如《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故訓傳,為詁、訓、傳三種體裁之綜合)[10]等。後來“传”也用作一般的注释名称,如南宋朱熹诗集传》。
  • 是注释的通称,如东汉郑玄周官注》、《三礼注》等。西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後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注,下己意也。”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毛君、孔安国馬融王肅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在《礼记·曲礼上第一》中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传谓传述为义。或亲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今谓之注者,谦也。”[9]:284可见“注”和“传”一脉相承,郑玄始称“注”,有谦下之意。
  • 是表识的意思,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表达自己的看法,如郑玄《毛诗笺》等。

漢代人表示注解的書名,還有記、說、論、章句、微等,例如《詩》有《魯說》、《韓說》,《書》有《尚書歐陽章句》、《洪範五行傳論》(或題作《五行傳記》,解釋《洪範五行傳》),《春秋》有《公羊雜記》、《左氏微》[10]

义疏

[编辑]

义疏是兼释古籍正文与传注的训诂体式[8]:160。义疏的词源义是“疏通其义”,又称正義。疏是对原注的注。這種體裁出現於南北朝早期,其起源受到了僧人講解佛經的影響。從樹立官方學術的角度,歷代朝廷將其組織學者編寫的疏稱為“正義”。

疏與注的關係是“疏不破注”,即疏的思想內容不去破壞注的體系,只在注的框架內進一步講解。這一點只在南北朝、唐、成書疏中被遵守。清代以來的學者也作有很多名為“疏”的古籍注解,但已不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則。

南宋以前注與疏分成二書刊行,南宋紹熙間三山黃唐始將注疏合刻。义疏类注释往往以某一个注本为基础,包含经传原文、注、疏等几部分,按顺序排列,有明显的标记相隔,如唐代贾公彦周礼注疏》、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日语論語義疏》、清朝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集解

[编辑]

集解是汇集各家对同一部经典的注释,有时也补充汇集者自己的阐释的训诂体式[8]:160。名称有集解、集注等,如南宋朱熹《孟子集注》、《诗集传》等。

西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虽然也叫“集解”,实指集《春秋》之经、《左传》之传而解之,应属于传注类。

补注

[编辑]

补注是在注的基础上,选择一家较好的注本予以补充修订的训诂体式。[8]:160名称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如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代王先谦汉书补注》等。

章句

[编辑]

章句是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将字词训释嵌入句子的直译之中,进而分析句读、串讲文章、探讨章旨的训诂体式[8]:160。“章句”是“离章辨句”的省称,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不重解释词义,对字词的解释则隐含在句意的串讲之中。

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但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烦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一般人“羞为章句”。自汉以后,章句日汇渐亡佚。今仅存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9]:285

音义

[编辑]

音义是以辨音释义为本,也兼及比勘文字形体的训诂体式[8]:160。名称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如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义》中的《周易音义》、《尚书音义》等。

徵引

[编辑]

徵引是以勾稽故实、征引出处的方法来探讨文献中的词语源流、说解语义和阐明文意的训诂体式[8]:160。如唐代李善文选注》。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郡齋讀書志》:「慶曆前學者尚文辭,多守章句注疏之學,至始異諸儒之說,後王安石修《經義》,蓋本於敞。」
  2. ^ 《清史稿》:「以經義教閩士,於是咸通漢、唐注疏之學。」
  3. ^ 〈宋故左朝請郎主管亳州明道宮孫公墓誌銘〉:「六藝百家史氏之籍,翰林子墨之文章,傳注箋疏之學,浮圖老子之言……」
  4. ^ 4.0 4.1 4.2 儒學百科>專有名詞>一般術語>章句注疏之學. 中國孔子網. [2023-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2). 
  5. ^ 5.0 5.1 古書注解演繹史. 中國收藏家協會. [2023-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2). 
  6. ^ 李淑珍. 當代美國學界關於中國註疏傳統的研究 (PDF). [2023-06-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6-13). 
  7. ^ 陳志峰. 段玉裁論訓詁「為傳注」與「造字書」之分別 與義蘊——兼論黃侃相關訓詁理論之來源. 國文學報. 2021, 70: 107–144 [2023-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2).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语言学名词.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ISBN 9787100068710. 
  9. ^ 9.0 9.1 9.2 王宁. 古代汉语.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2. ISBN 7200045918. 
  10. ^ 10.0 10.1 張以仁. 從若干有關資料看「訓詁」一詞早期的涵義 (PDF). [2023-06-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6-12).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