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政府
外观

(重定向自临时政府)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8月6日) |
临时政府(英語:Provisional government、Interim government),又稱過渡政府(英語:Transitional government),是指一個国家或地區發生政权更迭,因局勢不明朗、新政權尚未建立或未臻穩固之際,所組建的臨時性、過渡性的政府組織,好為之後的新政府做足正式統治前的準備工作。而臨時政府是否能順利繼承原政權的全部或部分主權,則取決於地緣政治等現實因素。[1][2]
定義
[编辑]概念釋義
[编辑]臨時政府與流亡政府、看守政府等其他政治學上的名詞定義相近,甚至會交雜使用,但仍屬不同概念:
- 流亡政府:指處於流亡狀態、無法對所宣稱的领土實際控制的政權,常見於殖民地或军事占领區域的反對勢力。與臨時政府不同,這類政權無法真正實行統治權;而部分流亡政府亦會冠以「臨時政府」之名,例如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流亡上海)、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流亡加尔各答)。
- 看守政府:指國家因政黨輪替等內部因素,政權即將轉移至新政府的過渡期間,任期屆至的舊政府處於「看守待移交權力」而得名。看守政府與臨時政府最大的差異在於其不會發生政府易幟、更改國號等情形,且大部分的公務人員將會繼續留任,政府的組成不受影響。
類型
[编辑]臨時政府的組成除來自單一勢力或者多方勢力談判共組的聯合政府之外,亦有其他多樣態的類型,包括由外國勢力扶植的傀儡政權、战争期間或戰後暫時性的军事占领、国际组织的直接監管,以及联合国托管领土等等。
此外,另有一種情形是原本政權垮台後,該國陷入国家分裂或军阀割據的狀態,部分勢力則以「臨時政府」為名並宣稱擁有全部主權,形成類似殘存國家的狀態。
列表
[编辑]原政權 | 臨時政府 | 後繼政權 | 存在時間 | 備註 |
---|---|---|---|---|
![]() |
![]() |
![]() |
1893年—1894年 | |
![]() |
![]() |
![]() |
1912年—1913年 |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於南京成立,以《臨時約法》為臨時宪法,設立「臨時大總統」和「臨時參議院」等中央機構。同年2月清帝遜位,中華民國獲得列強承認,正式继承清朝法统及“中國”主權[1]。嗣後臨時政府遷都北京,逐步完善中央政府機關設置;並於國會選出袁世凯為首任正式大總統後,正式成立北洋政府取代臨時政府。 |
![]() |
![]() (俄國臨時政府) |
![]() |
1917年 | 1917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逊位終結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統治,原屬帝俄的帝國杜馬和彼得格勒苏维埃共同創建「俄羅斯共和國」並組建臨時政府。然而臨時政府的組成並不穩定,之後更是爆發內戰,最終十月革命的結果布尔什维克推翻臨時政府,另立蘇維埃俄國取代之。 |
![]() ![]() |
![]() |
![]() |
1944年—1946年 | 二戰期間法国遭到納粹德國佔領,並在當地扶持傀儡政權「维希法国」,原先的第三共和政府則流亡至伦敦。诺曼底登陆後盟軍開始在欧洲反攻,最終擊退德軍並解放巴黎,流亡政府返國成立「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作為第四共和建立前的過渡政府。 |
![]() |
![]() |
![]() ![]() ![]() |
1945年—1946年 | 1945年日本投降後,原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半岛獲得独立,韓國獨立運動家呂運亨接收朝鲜总督府遺留當局並成立「朝鮮人民共和國」作為過渡政府,企圖阻止盟軍實施軍事佔領;然而盟軍仍然根據莫斯科會議結論進駐朝鮮半島,並且拒絕承认該政權,隨後對其展開取締導致共和國解散。
之後的盟軍託管時期則以38度線為界,北方由蘇軍託管,設立「蘇聯民政廳」,並於1946年成立「北朝鲜人民委员会」,作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前的過渡政府;南方則由美軍託管,成立「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作為大韩民国正式建國前的過渡政權。 |
![]() ![]() |
![]() |
1945年—1948年 | ||
![]() ![]() |
![]() | |||
![]() |
![]() |
1948年—1949年 | ||
![]() |
![]()
|
![]() |
1969年—1976年 | 1969年美国因國內反越戰情緒之故決定撤離駐越美軍,由美國所扶持的南越政權隨即倒台導致西貢易幟,越南共产党遂於南方成立「越南南方共和國」作為南北統一前的過渡政府,之後與北越合併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
![]() |
![]() |
![]() |
1979年 | |
![]() |
![]() |
![]() |
1991年—1995年 | |
![]() |
![]()
|
![]() |
1992年—1993年 | |
![]() |
![]() ![]() |
![]() |
2003年—2005年 | 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為首的多國聯軍發動伊拉克战争,隨即導致復興黨政權覆滅。萨达姆·侯赛因垮台後,聯軍對伊拉克實施軍事佔領,由「联盟驻伊拉克临时管理当局」成立並監管「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負責戰後重建和人道救援事務。2004年6月1日,「伊拉克临时政府」建立並宣誓就職,臨時管理委員會將權力移交給臨時政府後隨即解散;聯合國安理會隨後亦通过《第1546號決議》[2]。
2005年1月伊拉克舉行國會選舉,國民議會根據選舉結果成立過渡政府取代臨時政府。隔年國會通過新宪法,「伊拉克共和國」正式成立。 |
![]() |
![]() |
索马里过渡国家政府 | 1991年—1997年 | |
索馬里過渡國家政府 索馬里和解和重建委員會 |
![]() |
![]() |
2000年—2004年 | |
![]() |
![]() |
![]() |
2002年—2004年 | |
利比里亚人民拯救委员会 利比里亚国务委员会 |
![]() |
![]() |
2003年—2006年 | |
![]() |
![]() |
![]() |
2011年—2012年 | 2011年成立的利比亞全國委員會,於同年的內戰取得政權後,仍實施過渡政府制度,並逐步實施制憲代表選舉、國會大選與總統大選。 |
![]() |
過渡軍事委員會 | ![]() |
2019年 | |
![]() |
致敬人民全国委员会 | ![]() |
2020年—2021年 | |
![]() |
過渡軍事委員會 | ![]() |
2021年—2022年 | |
![]() |
国家和解发展委员会 | 尚無 | 2021年至今 | |
![]() |
![]() |
尚無 | 2024年8月8日至今(6个月2周) | 2024年孟加拉爆發公职配额改革运动,促成執政逾20年的總理谢赫·哈西娜垮台並流亡印度;其後陸軍參謀長韦克·乌兹·扎曼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組成臨時內閣,並運作至今。[3][4] |
![]() |
![]() |
尚無 | 2024年12月8日至今(2个月2周) | 2024年末叙利亚反对派攻陷首都大马士革,長期執政的阿薩德政權垮台並流亡俄罗斯,由叙利亚救国政府、叙利亚临时政府和其他反抗勢力共組「敘利亞過渡政府」統治至今。 |
地方性臨時政府機構
[编辑]原所屬國政府 | 臨時政府機構 | 後繼政權機構 | 存在時間 | 備註 |
---|---|---|---|---|
![]() |
![]() |
![]() |
1945年—1947年 | 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代表盟軍接收原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並依據終戰前《开罗宣言》及《波茨坦公告》之意向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欲作為主權正式移交後設立臺灣省政府前的過渡政府。[註 1] |
![]() |
![]() |
![]() |
1997年—1998年 |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拒絕由末屆港英立法局議員全數轉任首屆香港立法會議員的方案,中方遂於主權移交前先行於深圳成立「臨時立法會」,待7月1日0時正式進駐香港,其任務即為產生特區第一屆的正式立法會。 |
备注
[编辑]註解
[编辑]- ^ 1.0 1.1 章永乐. 《“大妥协”: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主权连续性》. 环球法律评论 (北京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2011, (2011年第期): 37–48. ISSN 1009-6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简体中文).
- ^ 2.0 2.1 安理会通过关于伊拉克主权移交的决议 安南表示欢迎. 联合国新闻. 2004-06-09 [2020-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 (简体中文).
- ^ 數週動亂後孟加拉將迎來臨時政府成立. 美國之音. 2024-08-08 [2024-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31).
- ^ Z世代扳倒孟加拉獨裁統治 諾貝爾獎得主領導掌舵新政. 公視新聞網. 2024-08-16 [2024-08-16].